更新时间:2023年12月17日 23:53
“头上像悬着一把利刃,不知何时掉落,斩掉我即将到来的幸福生活!”
”想太多的人成不了大事,因为事事都可以困住自己。“
想起上一次因为工作可能的变动扰乱内心,还是疫情到来的那一年,记得刚回到单位外的住所,就接到了可能变动的通知,内心乱了几日,而后并未有所变动。
后到22年中旬,办公室几人谈话,正逢MiniApp课程结束,又扰乱几日,还记得那晚,小心翼翼,书写计划,第二天担惊受怕找领导汇报,生怕让谁不开心,落得埋怨,对自己将来不好,其实那次并非是因为自己而起,自己也不是他们思考的重点,当时的自己就像一个小孩,被人玩弄于鼓掌,不能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争取机会,时隔2年,任然不知道当时的决定是否正确,至今还要微笑面对,好像自己很从容。
虽然确实行政工作可以有一点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赚取一定的兼职费,也或许自己调整回计算机教研室之后,依旧可以有一定的时间去赚取兼职费,但是依旧稀里糊涂的,不知道是安慰自己还是真的如自己猜想的那样。
记得那次,不知道来龙去脉,不知道为何而起,不知道其根本的原因,稀里糊涂。以后对身边的事情,还是要多观察,多听,多思考来龙去脉,明白其中的本质的原因,以及大家是怎么去权衡以及本质是什么。
近期,23年年底,又逢听到人事变动的通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调动,不知道会不会被调动,被调去哪里?会不会调离有寒暑假的岗位,会不会被调回计算机教研室或者就业与创业教研室。
或许是好事,也或许是坏事,会不会影响我即将想步入婚姻殿堂。
但是总是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是还是会内心异常的受怕,可能还是内心脆弱。
周五开始煎熬,周六难免,周日亦如此,头顶的利刃,真的从来没有这么担惊受怕过。
不过不管怎么调动,总应该是还有一份工作,依旧可以有一点工资,依旧可以去买房,见家长、订婚、结婚吧,这些应该还是不会变得吧!
不过以后的工作,或许任务会变得更重一点,原本的岗位会事务多一点,也有可能会被调去新的岗位事务多一点吧,或许人际关系又要重新接触,不知道会不会不那么好相处。
不过经历了这几次的波动,心态必须积极一点,做好手上的事情,更加稳重一点,更重要的事情或许是换一个更加稳妥的单位,有一个更加稳定且轻松的单位吧,或许就是考公务员、或者考教师。
但是这几年感觉真的不怎么好考,晋宁更不好考了,如果计划考别的地方,那现在计划买的房子,装修的房子又住不上了,两个人的关系应该不会变动吧,还挺稳定的,毕竟她还真的蛮好的,挺不想错过的。
现在27岁6个月了,还是随波逐流,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有专业发展前景的人,依旧是正常上班,又赚着一定外快的人。
明明做着行政的工作,兼着一点课程,还要为父母考虑,让他们不要担心,说自己很轻松,因为父母确实帮助不了自己,反而他们更加会担心,晚上更加睡不踏实。
等有时间,去盘龙寺吧,祈求一下自己的事业和婚姻
自己应该是一个蛮有能力的人吧,应该能独当一面吧,但是为了工作了快5年,19年4月至24年4月,还有4个月就五年了,还是一个小小的科员,四处求课上,读博也遥遥无期,硕士也是水着过来的,考博不认可,考公也希望少,换单位更是换不到一个很好的单位。
这4年,前两年多的感情也是一场白,内心受伤不说,还变得不喜欢和单位的人接触,总是回宿舍就是自己玩,当时也是为了配合她所谓的不能公开的恋爱,让自己的性格也变得有点黯然失色。
后面从22年3月份开始,从接触她以后,虽然也是没有公开,但是看得到未来,踏踏实实的未来,也像最近那句话,先遇到合适的人,就先生活,后面再思考其他事情~
至于工作的事情,先做好当下的事情吧,无论是原地不动,还是调到其他的岗位,先做好自己原本要做的事情,然后腾出时间,做好的自己争取来的兼职,然后就思考换单位,换更加稳妥的单位。
后续再润色,更新
更新2023-12-20 01:04
后读了很多人的评论和很多文章,很受益,以后培养锻炼自己的钝感力!
第一条 :拉长时间和空间限度,放大视野范围
缺乏钝感力的人特别容易被一些小事绊住手脚。
我们的内心仿佛自带一面放大镜,能把芝麻大的小事儿扩大成一个西瓜,然后不断地在心里琢磨,该怎么处理这个大西瓜。
但这明明就是个芝麻啊!
那该如何避免把「芝麻」误判成「西瓜」呢?
首先,可以拉长时间限度:想象一下一年之后,甚至三个月后,这件事对自己还会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如果影响不大,那你现在的纠结又有什么意义?
其次,我们可以拉长空间限度:想象一下这件事是不是已经严重到足以扰乱整个生活和工作状态。
难道上级只是皱了一下眉头,你就要被辞了?上次没和同事一起逛街,TA就和你断交了?哪有那么夸张。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把能量和时间浪费在芝麻大点的小事上,才是真正的人间不值得。
第二条:不为他人的情绪问题负责
敏感的人由于情绪雷达特别发达,特别容易觉察出他人情绪状态的转变,而且一不小心就责任心爆表,特别容易为他人的糟糕情绪买单。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工作上没出什么差错,结果却莫名其妙被大boss拉去骂了一顿,你会作何反应?
「天啊他怎么突然对我那么凶?」
「是因为上次我准时下班被他看到了吗?」
「我让他很恼火?」
「我该怎么补救?」
如果在没搞清楚任何事情之前就先入为主的有这种想法,妥妥的属于「过度敏感」。
而拥有钝感力的人,会是这种反应:
「他怎么突然生气了」
「我也没做错啥事啊」
「不知道谁惹他生气了」
「你赶紧骂吧,骂完我好下班」
后一种反应看起来不近人情,有些自私
但身为成年人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别人的事情让别人去处理,你无法、也没必要为其他人的情绪负责。
第三条:要明白他人的评价只是判断「自我」的一个维度
缺乏钝感力的人特别容易被他人的评价与看法反噬,而不重视自己对自我的评价。
但其实,在「自我不一致」理论中,他人的评价只是衡量「自我」的一个维度,而不是全部。
「自我」可以分为「自我认知的自我」和「他人认知的自我」。
在「自我认知的自我」中,有三个维度:
1.我对自己的评价自我理想
2.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应该
3.我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在「他人认知的自我」中,同样也有三个维度:
1.他人眼中的我是什么社会身份和社会形象他人理想
2.他人对我的期望他人应该
3.他人眼中的我应该遵循哪些社会规范
听起来有些复杂,但只要记住:「自我认知的自我」和「他人认知的自我」的地位同等重要。
如果「他人眼中的你」与「自己眼中的你」产生冲突,没必要立马片面的做判断说,他人一定对,自己一定错。
要知道,他人眼中的你是碎片化、不完整的,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不是由他人三言两语就能判断。
真正决定你是谁的,只有你自己。
我们当代成年人天天嚷嚷着「大道理都懂,小情绪难控」,把情绪问题视为洪水猛兽,但却从没意识到,很多情绪问题都是由于自己过于敏感造成的。
因为太敏感,所以被上级骂一句就萎靡不振好几天,甚至暗搓搓的看跳槽信息;
因为太敏感,所以和恋人容易吵架,吵完迟迟不肯和好,事后常翻旧账;
因为太敏感,所以小心翼翼的和同事相处,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人排挤;
因为太敏感,暴躁易怒、容易焦虑、没有元气,活得一点都不像个年轻人;
活成这个样子,能不「心累」吗?
沈从文在《边城》里写道: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如果我们也曾如此,不妨锻炼一下自己的「钝感力」,让自己对外界的纷纷扰扰形成一定的屏障,别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就偏离了工作和学习的重心。
还是古诗说的好: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