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千与千寻》一举成名,斩获金熊奖,同时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那时60岁的宫崎骏严肃地说:“真的该退休了”。但是直到现在他还在进行动画创作。
处于“前青春期”的女孩开始有许多对成人世界的想象,也有成长的困惑和迷茫。这一点激发了宫崎骏创作的初衷,他说:“我想做的是告诉孩子们怎样好好地生活在这现实中”。随着久石让空灵、缥缈的钢琴曲响起,整个身体都变得轻快起来。千寻,我们每个观影的人都变成她的随行者,和她一起经历了125分钟的神奇之旅,从中,我们一起经历了不可思议的迷失与寻回,从心灵深处将耳朵叫醒,仔细倾听内心的声音,深深知道,即使前路茫茫无尽,也要拥抱光明。
好好地生活在这现实中,需要诚实、勇敢、坚持,还有总是报以希望即使生存在阴沟里。或许这就是宫崎骏要告诉孩子们的,同时这也是给处在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们敲响的警钟。
宫崎骏的动画不同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是可以反复观看的。
《千与千寻》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成长与勇气之外,有着太多的细节可以慢慢思量。精心设计的重多人物,自然顺畅的运行在狭小的汤屋中,让画面感更有层次与冲击力。而无脸男的造型已经是影史上最难忘的角色之一。
十岁的小女孩有着自己的世界,不会因为父母搬进了更大的房子,给她安排了更好的学校而感到快乐,千寻更加怀念以前的学校和朋友。父母不会永远是自己的避风港,总有一天他们需要自己的保护。这个世界总是有很多的诱惑,想要不为所动真的很难。在孤立无援的时候真得很害怕,怕,也得往前走,如果这当中出现了朋友的帮助,那一定要份外珍惜。要一直往前走,千万别回头。这些都是每次观影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的。
宫崎骏的人物造型一看就是源于自己儿时的形象,他笔下的孩子都是宽大的额头,小巧的鼻子与青蛙般的大嘴,和绝大多数日式动画给世界的印象相反,他们没有大若灯泡的眼睛,9头身的魔鬼比例,最突出的就是那一笑占了半边脸的大嘴,仿佛咽得下世上所有的苦,也品尝得了太阳下所有的甜。他笔下的人物有鲜明的特色和极高的辨识度,这原比可爱漂亮更加重要。
看得多了,许多优秀的电影都有着相似的框架,但吸引人的往往是套路之外的不同细节,而对于动画片来讲这些更是一些天马行空的画面,奇思妙想的点子,还有画面上近乎苛刻的处理。
日本动画片早已是可以与迪士尼抗衡的存在,大环境早已经在几代动画人的努力下塑造完成。日本动画数量之多、整体水准之高世人都知晓,这样的环境就一定会出精品。而宫崎骏的作品总是带有温暖的画风与普世的情怀,题材涉猎科幻、奇幻、童话、现实各个领域,从不出续集坚持出精品和身负社会责任的态度让他鹤立鸡群。
而每次宫崎骏一出现就必然会和久石让捆绑在一起,两位大师共同打造了一部又一部视听大餐。从不拘泥于故事情节的宫崎骏对于单帧画面的设计和动作流畅度要求异常严格,这让他的作品每个画面都可以做屏保,而每部作品的原声音乐又是大家回味电影的重要途径。这让宫崎骏的作品传播度更高,余温更热。
有意思的是《千与千寻》中出现的那片广阔的草坡和海上那列没有尽头的铁轨,就好像未来很大也很远,可是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一切充满未知与刺激。而身在其中的千寻和卡在生命当下的我们一样,眼前发生的事情已经让我们难以应付了,哪里还会在乎那些,只有经历的多了,某一刻猛然回首,才会感慨万千。
一部二维动画电影,大屏幕上出现不过2个小时,私底下却是200-300名动画师,顺利的话是用将近2年的时间,画出16万多张画稿打造出来的。观众看到的画面都是背后动画人熬夜加班赶工拼凑出的心血。背后的艰辛从宫崎骏多次声明退休就可以看得出来。
深知动画导演心酸的宫崎骏非常不希望儿子进入这一行业“实在不行的话还是我来做吧。我做到死也没关系,但不要让我的儿子当导演。”对于大家都知道的动画大师,票房冠军的缔造者,宫崎骏的儿子却认为他是“满分的导演,零分的父亲。”而宫崎骏对于工作的严苛要求也让和他一起工作的创作人员一边欣喜若狂,一边战战兢兢,一边充实无比,一边又返工无数。
2001年《千与千寻》成为第一部非欧美系动画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后,因为不满伊拉克战争而拒绝出席颁奖典礼的宫崎骏,在2014年又拿到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那时,也是宫崎骏第四次公开退休的时候,因为精力耗尽,创意枯竭,因为实在太过辛苦。但是总有一些人是为着某些神圣使命而生的,就如同宫崎骏为了动画而生,2008年他第六次公开说要退休,但到目前还在持续创作。
年轻时在漫画领域屡屡受挫,最后投身动画做出了一番天地,每次都充满全部热情,即便失败,只要在前行的路上一直向前走,不要回头,清楚记得自己的名字,就会找到来时的路。这就是宫崎骏的人生轨迹,也是千寻的奇异之旅,更是荧幕前每一个观者期待的心路历程。
这样一位一画不出稿子就想把房子给点了的拼命三郎构建了千寻的奇妙世界,我们的眼睛被牢牢吸引。他还告诉我们,迷茫时,要坚定地对自己说,当时的梦想我还记得。
End
No.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