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书籍是《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作者是阿尔伯特·埃利斯(1913—2007),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本书主要讲述了为什么我们的情绪总是被别人左右,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分享四种“致命的”感觉、造成我们情绪失常的原因和如何解决我们的非理性情绪三个部分的内容。
一、四种“致命的”感觉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感觉,感觉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在世上主要有四种“致命的”感觉。只要我们在任何时间有了其中一种,就会无法游刃有余地应付局面,多半会面临沮丧郁闷,被某人某事牵着鼻子走。这四种心理活动包括:
第一,过分烦躁(或紧张、沮丧、恼火、担惊受怕等),如果我们有以上感觉,我们就不能有效地处理人或事。
第二,过分生气(或戒备、被激怒、气得发疯、愤愤不平、嘴巴不饶人、脾气一触即发、挫败),如果我们有以上感觉,我们就可能把事情搞砸。也许,当我们的配偶批评我们的工作、厨艺或教育孩子的方式时,我们真的就不依不饶。
第三,过分抑郁(或无精打采,一蹶不振),我们就会一事无成,而且有可能把自己弄得郁郁寡欢。
第四,过分内疚(过分承担责任、过分悔恨、过分自责),其他人就能操纵我们,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我们就会因错误的因素做出错误的决定。比如,外出工作,很久没有看见孩子,就会因为内疚,而满足孩子的许多不合理的要求,对孩子过于宠溺。
二、造成我们情绪失常的原因
若不想让人或事刺激我们失去常态,我们就得先弄清楚最初是什么使我们反应过激。诱发性事件有两种类型。有时候,诱发性事件是重大危机,如洪水、饥荒、疾病或蝗灾,这是第一类。事实上,我们倾向于在重大灾难面前临危不惧。人们在遭重创时往往显示出非凡的能力。所以,重大危机不是造成我们情绪失常的主要原因。
第二类诱发性事件会让我们六神无主,此类是一些日常的烦心事、无可奈何的感觉、担心、麻烦、决定和难相处的人。它们用车轮战来磨蚀我们,每一个能量都不大,但加起来肯定是致命的。所以,造成我们情绪失常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中的日常事件。比如:
在工作中能刺激到我们的是不停的打扰,难相处的上司、主管和同事,公路交通堵塞,办公室的钩心斗角,猪一样队员的拖累,不必要的文字工作,规章制度和流程的变化,自以为无所不知,缺乏责任心,懒惰,消极怠工,个性冲突,太自以为是,怨天尤人,失去晋升机会,得到晋升机会,被冤枉,不被赏识,工作繁重,厌倦或没完没了的会议,在我们必须做的和我们认为是对的之间老是存在差异。这些往往会让我们心烦意乱,情绪失常。
我们以A代表各类诱发性的事件,以C代表两件事:在A处发生的具体情形里,我们的感觉和我们的行为。
那是什么导致C行为的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B导致了C的发生。B跟A相互作用,成了C的主要导火线。B才是杀手!如果我们将其放任自流,它们就会真的成为杀手。
B是指我们对A事件的思维和观念,我们在B处的所作所为要描述起来,不乏辞藻:
我们做出选择、感知、决定、分析、判断、审时度势、评价、想象等反应——所有这些辞藻都可以放在一个红色标题下面,呈伞状排列:我们在思考!我们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在C处做出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被A牵着鼻子走。
B处主要有三种病态思维方式。第一种叫灾难性思维方式。许多灾难性思维从“万一……怎么办”开始。万一我是大材小用怎么办?万一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我的话不中听怎么办?万一我没得到这份工作怎么办。
第二类病态思维方式被称作绝对论者思维方式。绝对论者思维倾向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我只能……”“我一定得……”“我非……不可”。比如:我应该思路更清楚一点。我应该更有吸引力、更聪明、更机智、更受欢迎、更具有行动力。
第三种类型的神经病想法恰好是另一个极端:合理化。合理化就是弱反应。这是对发生的事否认或不当一回事的拙劣举动。它们以这种思维形式出现:“谁会当回事?”“天还没塌呢!”“别烦我。”及“那又怎样?”这些都是否认我们有所反应的表现。
实际上,它们是骗局,即使用它们,我们就是在欺骗自己。合理化可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但会让我们在操纵者面前不堪一击,因为我们压根儿没去正面交锋。
三、如何解决非理性情绪
要想解决非理性的情绪,我们要介绍第四种类型的思考——以更佳之选形式出现。最有效的是(比如):“我想要……”“我宁可要……”“我更喜欢……”“如果……就更好了”。如果以公开演讲为例:
我很担心公开演讲,我非常的紧张!那我就一遍又一遍地用更佳之选来替代:“我希望这群人喜欢我,对我所说的评价很高。如果不行,那就是我不走运。除非我把这件事看成是恐怖事件,不然的话,并不恐怖。
我想干好,我会尽力,但如果没干好,也不是什么可怕和恐怖的事。我会遗憾,会失望,会认真地当回事儿来看,但也会专注地去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
我们想改变被他人左右的情绪,需要付出、觉悟,还有就是练、练、练。
付出是一种态度,表明:
第一,对自己的感觉和行为负责是不受制于人和事的必要条件;
第二,学会改变我待人接物时的思维模式;
第三,我会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下去,因为这不是一次性的学习经历,这需要花费时间和努力。
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熟练的使用更好的选择去代替病态的思维,我们就可以不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
比如:张敏和丈夫最近关系处理的很糟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四步去改善:
步骤一 在C处(糟糕的情绪中),问自己:在这种情形中,我的感觉和行动究竟有多么不够恰当?张敏最近几个月,她把自己弄得极度烦躁、愤怒和沮丧,她通过自问,明白自己成易怒、不想见人、焦躁和高度敏感。
步骤二 在B处,问自己:我自己是怎么想的,以致把自己弄得如此不开心?张敏通过自问,明白了自己此刻的想法:“他凭什么可以不把我当回事儿?”“我为他付出这么多,他为什么一点都不感激我?”“万一我不像从前那样吸引他怎么办?这太糟糕了!”
步骤三 我如何反制和回击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张敏通过自问,找到了合理的想法:“我的确相信丈夫最近不那么关爱我了,似乎不把我当回事了,但这真的很糟糕、很可怕、很恐怖吗?不,除非我把这件事变得糟糕、可怕、恐怖。他也许不像以前那样被我所吸引,但这也不是世界末日。与其这样烦闷的胡思乱想,我应该找他好好谈谈这件事,我们心平气和的交谈,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步骤四 我能用何种更佳之选来替代我的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试试“我想要……”“我喜欢……”“我更愿意……”“如果……就更好了。
比如张敏可以这样想:“我想要丈夫非常爱我、尊重我。如果他真是如此,那就太好了;但如果他不是这样的(达到我想要的程度),这并不可怕,除非我把这件事恐怖化。
我可以在不挑衅或不过分生气的情况下跟他谈谈。我想要他更爱我,更关心我,更欣赏我。如果他做不到,我会致力于继续从这段感情里挖掘我想要的,想办法跟他谈心,想办法理解究竟出了什么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不是非要拥有他的爱不可,我只是想要而已。如果事情没有起色,我会考虑离开,但要在我认认真真努力过之后。”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就可以有效的面对各种不良情绪,自己给情绪做主,而不是让情绪来掌控我们。
现在来回顾一下,过分烦躁、过分生气、过分抑郁、过分内疚是四个糟糕的感觉;在A事件发生后,C是我们非常糟糕的感觉,和情绪,但是B这个观念和想法才导致了C的产生。
我们要通过不断练习,掌握改变B这个思维和观念的方法,那我们就可以不被别人所左右,自己掌握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