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这事儿吧,我认为是比较私人的,所以就不做推荐了,仅仅把我看过的书列个清单,如果刚好有遂你心意的,那就再好不过了。
不得不说,2017是我这几年看书最多的一年。零零碎碎读了六十几本,有细嚼慢咽的,也有囫囵吞枣的。开始大量看书,应该是在八月份,每周三四本的节奏。因为那时候正在度过一段比较真空的生活,除了上班和偶尔的外出,剩下的时间全是自己的,所以决定必须认真对待它们,于是开始一本接着一本地看,就像蒋方舟在《东京一年》里写的:“认真也是孤独的结果”。
下面说说其中的八本吧,书的内容就不赘述了,主要是聊聊我的感受。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虽然是繁体,但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有些不认识的字根据上下文也很容易理解。繁体书都是竖版排列的,经常读对颈椎应该有好处。
臣服是最适应自然哲学的一种方式,从字面上看好像是屈服或放弃自我,其实不然,就像书里说的:“如果生命以某种方式呈现,而我抗拒的唯一理由是出于个人喜好,我就放开自己的好恶,让生命做主”。
我自己看完后一方面是很受震撼,另一面也抱有一丝怀疑,直到有一次发生了一件事,正当我不知所措时,突然想到了臣服,不再去和事情本身对抗,和情绪对抗,反而发生了转机。
读余华的小说都很痛苦,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无一例外。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才获得了极大的阅读满足感。我自己是特别喜欢看悲剧的,就是那种明知道看了会很难过,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有这样一种讲法:悲剧是什么?是一种对灵魂的洗涤。见识过人性极恶之处的悲剧后,你对人性的认识更深了,反而会有一种释然的感觉:原来人是可以做出这样的事情的。然后呢?然后我懂了,因为知道世界可以如此让人痛苦,当它给你一些不能承受的重量时,你会觉得,我已经早就做好准备了。
另外这本书让我从“阴间人”的维度去审视周遭,跳出“活着的人”的框架,思考是否也有一个世界来承载情感和琐碎。
真是太好看了!我平时看的书都比较杂,只要是我感兴趣的都会尝试,有时还挺羡慕那种能说出:“我特喜欢###,我读过TA全部的作品巴拉巴拉”的人,看完东野圭吾的这本书时,长吁一口气,我也找到了一位想要看完他全部作品的作家!
买了很久的一本书,之前试读过一次,读不下去也就放弃了,今年又在书架上瞥到,然后用了两个晚上就看完了。
主人公史崔蘭有一天留下一张字条说:“晚餐准备好了”,便抛弃妻子和儿子去追求他的热爱,我想我是理解他的,毕竟作为一名艺术家,就是要去探索别人所不能。所以任何、哪怕是带有一点点平稳生活的安逸,都不能让他清晰的感知到自己。
很久之前读过《吸引力法则》,两本书都是告诉你关注自己的潜意识有多重要。潜意识不会独立思考,只会接收意识发出的命令,所以如果你说“我买不起”,那么你的潜意识就会把它变成事实,但假如换一种方式说“我有朝一日会买的起它的”,那么你在意识中已经拥有了它。
当然,这件事情还是因人而异,我个人对潜意识是比较信服的。其实说人话就是:你往好的方面想,你就会碰到好事,往坏的方面想,就会遇到坏事。但是很多人都是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已经想了一百种坏的方面了,所以关注自己的潜意识显然是有好处的。
我一向不太喜欢读历史,但这本书读起来真是爱不释手,作者张玮有个公号叫“馒头说”,是一直被我顶置的。
虽然是讲历史的,却用了很多如今的词汇,比如“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非常有意思,除了叙事本身,还附有作者“有温度”的评价。
犹太教一直有个传统,历史和智慧是通过奇闻轶事以及恰当的玩笑,而非讲课和历史书留下来的。
非常特别的一本自传,甚至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都是最朴素的常识,所谓大道至简不过如此。比如:“吃用心做的美味食物”、”不交抱臂或跷二郎腿,注意坐姿”等,每个“基本”都是简短的一句话,搭配小小的一段文字,特别易读。这本书我平时就放在桌子上,看到就会拿起来翻几页。之前还读过他写的《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和《想太多的猪》系列,一贯的小清新文笔,干净简单,这样的日式鸡汤还是很愿意喝下去的。
这本书的最后部分是“打造你的100个基本”,前几天刚写了一个:随时关注自己的仪态,走路时抬头挺胸,落坐时端正优雅。
今年看繁体书的次数渐渐变多了,相比字体和排版的差异,我更希望去了解使用繁体字人的思维方式,就像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固定的思维模式一样,这是一种有意思的探索。
这本书和另外一本《让天赋自由》是一起买来看的,当时就很想知道自己的热情所在,不过看完后到底也是困惑着。所幸,后来是找到了——插画师,啊哈。
所以,2017年还集中看了一些绘画艺术相关的书,《小顾聊绘画》、《色彩与光线》、《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艺术的故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等等,日后单独写一篇。
那这次先分享到这啦,有木有你也喜欢的呢?留言告诉我吧。
2018年想多读一些文学经典,去西西弗选书是个不错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