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篇】我与圆明园(春夏秋冬)

无题(2017年11月26日)

人大附近没有太多安静的地方,所以,我独喜欢圆明园,偌大的园子中总能找到僻静之地,或者洒满夕阳的山坡。

这个周末比较反常,因为我停止了一切考核,停止了一切检查要求和标准——睡到自然醒,放慢走路和吃饭的速度等。当一个人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我想,他应该停下所有工作专注于安静。

于是,我去了圆明园,冬日的园子一片荒凉,万物萧索,希望孕育其中。独自走在林间小道中,努力将疲惫和烦恼抛诸脑后。那时,我想,偌大的北京能找到这样一个安静的地方该有多难能可贵。

等下一个春天( 2018月1月11日)


圆明园角落


圆明园角落


圆明园角落

今天格外寒冷,园子内人烟稀少,我独自一人走在这寂寥的冬日里。

湖面已经结上厚厚的一层冰,荷叶的躯干以及柳枝已经干枯,再无夏季那般风采。但这些垂柳已经看过了太多春夏秋冬,目睹了这百年的风雨浮沉。我与它们比起来显得那样微不足道。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地方,人总不免思绪纷飞。记得有人曾与我探讨“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其实,将任何人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可能都只是水珠一滴,在每个历史阶段,偶有人可以掀起风浪,也偶有人弄潮,但终究是少数。无论在何时,大海总有波涛汹涌,所谓的势一直都在,有的人会在某个特定时刻泛起浪花来,但终究会被新一轮的巨浪盖过。有的人(有的公司)在某个时代因为看得远而引领当时的世界,但终究被时代反超,所以,短期内英雄造时势,长期来看,永远都是时势造英雄!

因此,映入眼帘的不是富丽堂皇,思绪纷飞的不是历史的人性善恶,我所能感悟到的只是“时不我待”,既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就只能珍惜时间,把握现在,寻求改变。可是说到改变,谈何容易?18年1月将逝一半,我在“自我破碎和重建”中进展甚少,内心力量像是被囚禁了一般。内心力量巨大,但若思维难以突破性格的束缚,难以脱离学生思维的禁锢,内心的力量就难以迸发,何谈事业?

自我革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不仅仅受制于环境,更被个人的性格所束缚。如果不能越过环境和性格的边界,我想一个人的成绩也只能局限于边界之内,绝对不会超过边界一丝一毫。多少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死”在了这些边界之内呢?为什么?因为很多人的生命缺少活力和生命力。

凛冬再寒冷,也无法扼杀这园子内植物体内即将迸发的生命力,在冬天面前,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吗?生命力谁人都有,可持续和生生不息少有人有;坚持、毅力谁人都常常提起,可品质的段位和驱动的行动却千差万别。于是,有的人是水珠,有的人是弄潮儿,有的人是“兴风作浪者”。

我是一个离开了自然就容易“缺氧”的人,总会抽时间放慢节奏,过一天树木小草的宁静生活,尽管焦虑是这个商业社会健康生活的正常表现,步伐愈发缓慢,面对着这万千世界,傲气、空虚、孤独和戾气也渐渐飘然而去。事实上,放下节奏、调节自我是一种能力,而且,我们越来越需要这种能力。

风景在冬季独好,只是可惜了,时值隆冬,这园子唯一缺少的颜色便是雪的白。

快下雪了吧?春天是不是紧随其后呢?

宁静的春天  (3月8日)


图片发自简书App

走在路上,从不停歇,即使是外出。不过这次,我安安静静地坐在湖边,看着湖中的水光潋滟,春色荡漾。春天应该是来了,许多动植物开始活跃起来,风吹树摇曳,鸟鸣草换青。春日的宁静简直是一种生命的财富,安静的时候人会保持清醒,我喜欢这种清醒,因为我依然身在战场,这一刻,我只是暂时走下战壕。

少有人问津的路总是充满各种风向和刺激,人太多的路景色必然趋于一致,因为大家想看的东西还是差不多的。可要想走通少有人走的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跌落“悬崖”。可即便是这样,我还是选择最寂寥、最幽深的那条路往前走,因为我不仅仅是一个赌徒,更是一个战士(warrior)。

踏春的日子即将来临,我依然会像度过某种仪式一般选择爬山、喝酒、写一篇《致2018年春》,其实,无论是否有人陪你看山间花开花落,也无论是否有人愿意陪你经历风吹雨打,我们心中总要深植一种力量,那种力量让你坚强无比,那种力量陪你走到最后。

正月十五那天,我看着这异乡的圆月,乡愁开始泛滥,心中感叹道:这个男人到底开始承担责任了。于是在笔记中记录下此刻心情:

春从今夜暖,月是故乡圆;

春自明日归,月是故乡明!

——3月2日忆山东父母兄弟

给自己片刻宁静(2018年5月26日)

这次来圆明园,对其整体空间布局有了更深的认识。常听路人说这园子大到一天也观赏不完,可我只需要一上午,中间也会有驻足、歇息。况且,一个景点不一定非要走完,景点游览的程度和满足度可能存在倒U型关系,感到知足即可离开,没必要流连忘返,多来走走便是。

一年四季,希望能多来这里散步,毕竟,在非旅游旺季,这里是北京城非常安静的地方。这个季节,游人渐多,也就不愿意来了,就像现在的大海边一样。时值春末夏初,园内是一片苍翠,上次来时,园内荒凉中酝酿春意。

浩然亭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春末夏初荷花塘


原以为,阳明先生的“心上学,事上练”通过努力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可是慢慢发现,通过切换状态保持心静是如此之难,鉴于分散注意力的来源之多,我不得不相信一个人必须坚持划分出独处和心静的时间才能获得真正的思索和真正的成长,为心静,也为自我更新,这种能力在当今时代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需要经常干干净净地退出世俗的视线,暂时放下工作,暂时“躲起来”,在每一个有仪式感的节点坦然地和过去说再见,否则,消极情绪、怨恨、忧愁就会越积越多,最终在某一个节点上不堪重负。

大海(大城市)会让一个人常常因无法看到海的尽头而感到迷茫,然而,正是因为面朝大海,他看到的春天便不同于那些河边、湖边的风景,他的视野必将无限宽广。我想,这是一种与时代共振方能感知的幸福!

初夏 2018年7月14日

偌大的园子总能找到一处安静的地方,只是游人越来越多,就像夏天的海边一样。

在圆明园,夏天的蝉鸣、鸟叫和炎热容易产生一种神秘感,让人想起曾经往事——个人史和古代史。只是天气炎热,汗如雨下。

初秋 2018年8月最后一天

我喜欢来圆明园,可以多粘些帝王仙气。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夏末秋初,还有几只蝉在那里做最后的挣扎。气温尚好,微风阵阵,凝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此时,初秋带来的惬意不比春天少。我很少坐下来,不过坐下来的感受比走在路上更好,坐下来可以,走在路上永远是主流。

2018年秋10月4日

今日骑摩拜车去圆明园,路上偶遇一个富态的骑着山地车的老哥,速度飞快以至超过了我,我奋起直追,但北京的平地路和青岛丘陵路不同,适合山地车长途奔袭,尽管我奋力追赶,也难以望其项背。只得作罢,突然有些感慨,努力是否有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驾驭的交通工具,或者平台,或者资源。有的人开着航空母舰,一瞬间就可以荡平一个岛屿;有的人开着坦克,无坚不摧;有的人开着车,有人骑着车,有的人骑着驴,对于骑着驴的人而言,再努力也没什么卵用。

来到圆明园后,我去了平时不常去的东部长春园,此时,心里就开始画地图:

圆明园共有四大部分,南部的绮春园,东北部的长春园,中北部的福海景区,西北部的圆明园,其中西北部面积最大,长春园由于大水法的存在而人数最多,西北部的圆明园湖泊最多,环境在任何季节都最为清幽,适合散步和跑步。从正门(南门)出发一路向北,由三条路直接切入福海景区和长春园之边界,这三条路最右边一条主干道直通大水法和圆明园遗址,最左边一条次道路紧贴福海景区,中间小路为商业街道。

这张地图越发清晰,希望平时无事多来圆明园西部散步,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圆明园是距离我的住所最近的最完美的贴近自然的好地方。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接天莲叶无穷黄”,这是秋天的圆明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