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早醒来看到一篇公号文章是写乔任梁过世的消息,不是不震惊的,因为正好我曾经看过真人秀节目《我们相爱吧》,当时 是为了看刘雯和崔始源,顺带有看几集乔任梁和徐璐。我不是乔的粉,之所以感慨,是因为正好知道这个人。
网上的新闻已经扑天盖地,多数是这么写的,“另有消息称,乔任梁近期心情不佳,其死后身上有伤,疑为自残,被发现时,已死亡较长时间。” 疑似生前患有抑郁症,自残,死后较长时间无人知晓。
正好我又是辅修心理学,对抑郁症这些词本来就敏感。看到“被发现时,已死亡较长时间”的字眼,脑海里闪出的是一个NHK的纪录片《无缘社会》。我并不想谈论乔的离去,韶华正盛时猝然离开,总是令人伤感,心情是沉重的。
2
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个现象,有一天我们离开时,谁是最终陪伴我们的人?怎样才能不孤寂的离去?
我一直喜欢看NHK电视台的纪录片,特别是72小时系列,几乎能看到的都看完了,唯有这部纪录片《无缘社会》,在收藏夹里存了很久,却迟迟没有勇气打开来看。曾有群友说起过,看了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有多少人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毕业后在一线城市打拼,辛苦工作一天后,回到清冷的出租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偶尔有朋友同事来访,大多数时候都是独自一人过活,凡事都一个人扛下。虽有家人,但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平时都四散各地,过着各自的小生活。唯有逢年过节,有事情时,才会主动打电话联络。
这样的生存现状,说不考验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那都是假的。
前段时间,有很多公号文章都在宣扬一个概念,说人需要培养独处的能力,独处就是与自己交往,主动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依我说,一个人学会独处的能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也要学会如何主动融入社会。能够在独处和融入之间自由切换的人,才算是学到了链接的精髓。
人在忙碌的时候,心理带宽会变窄,很自然的想要缩起来,与外界产生链接的愿望并不强烈,也很容易忽略掉亲朋好友的关心,眼里只剩下方寸之间那点事。渐渐人会变得冷淡,冷漠,以为过好自己就行了,也懒得理别人那么多。社会关系越稀薄、脆弱,遇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事时,越容易垮下来。
人必竟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各种关系来支撑起人生底座。亲情,友情,爱情,工作,事业,缺了哪一块,人的社会支持系统都会不完整。古典老师也曾在他的书中提到过生涯四度的概念,追寻高度的方式是竞争与超越,追寻深度的方式是修炼与精进,追寻宽度的方式是尽你的能力接纳、支持和爱身边所有的人,追寻温度的生涯是自燃式的绚丽。
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涯,都要承受这种选择带来的责任与缺陷。人生的方向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选择和剔除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了。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命,定见才会产生。
但在寻找自己天命的过程中,先要认清融入社会的重要性。不要做一个单条腿走路的人,一张桌子只有一条腿是站不稳的,人也一样。如果能养成每个月都画一张生命之花的习惯,那就更好了,把生命中对自己重要的关系或事情都列出来,变成清单去执行它,不要有一天变成象纪录片《无缘社会》里面的人那样。
我们不需要用肉身去遍历一次别人的人生,才能发现生命的盲点。我们之所以要看电影看电视剧看书看世界看别人的故事,就是因为通过心灵的旅程,以他人为镜,以终为始,能反推思考自己到底要怎么渡过这一生。
有些人感受力和行动力都很敏锐,意识到问题就会主动去求解,而往往最后找到自己天命,拥有定见的人,也是这一类人。
什么是好的生命?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
扪心自问,我们都做到了哪几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