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的江河两岸,坝子周围,一个个依山傍水,被树林拥抱的村寨星罗棋布,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西双版纳大地上。村寨中,热带林木遮天蔽日,一幢幢风格一致犹如凤凰展翅欲飞的干栏式傣楼掩藏于热带园林中,佛寺佛塔金碧辉煌,若隐若现,这就是别致特色的傣泐村寨。
傣泐人将村寨称为“曼”,这些村寨大小不一,大的两三百户,小的只有十多户。居住在同一个坝子或区域的村寨又往往组成一个集合体——“勐”,傣泐古语云:“桑横宾曼,哈曼宾勐”,意思就是:三户以上即可构成一个曼(村寨),五个曼以上就可以组成一个勐。勐是傣泐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游客来说,众多而又相同的“曼”字村寨和“勐”字坝子,常常让人晕头转向却妙趣横生。
典型的傣泐村寨,有不可或缺的要素:寨心、竜林、佛寺佛塔。傣泐人认为,村寨是一个有心脏有灵魂的居住空间,因此建寨的第一步就是立寨心,傣泐语称“岗宰曼”,寨心通常以一块大石头或一根木桩为载体,一般位于村寨中央的主干道旁,是一个村寨的灵魂所在,也是一个村寨存在的标志,本寨人出远门或远程归来,都得去祭拜本寨寨心。
竜林一般在村寨周边的丘陵山地上,竜林里建有寨神的神龛,寨神往往是这个村寨在古代首次建寨时的首领,逝去之后转变为寨神,傣泐语为“丢拉曼”,寨神是村寨的守护神,保护着村寨的平安,每年都得祭祀一次寨神,每逢村寨举行重大活动也得祭拜寨神。
佛寺佛塔建在村寨的高地上,是整个村寨中最耀眼的建筑,傣泐的佛寺佛塔造型典雅大方,风格别致,最能集中体现傣泐的建筑艺术与绘画风格,看到佛寺佛塔自然可以想象到傣泐的生活水准和精神面貌。
每个村寨,由一户户独立成院的民居构成。傣泐民居造型统一、风格别致,属于干栏式建筑。傣泐民居过去主要靠竹子和茅草排作为建筑材料,被人们俗称为竹楼,傣泐竹楼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发展,传统的竹木式傣楼已经完全被木楼所代替,盖顶用的茅草已被挂瓦取代,楼板和挡板也采用木板。
傣泐的干栏式木楼建造风格独特,建筑空间高大,由数十根粗大的木柱支持,底部以石垫柱,坚硬的石块把柱脚垫高隔离土壤以防止白蚁啃噬。傣泐干栏式木楼的平面近方形,歇山式屋顶,人字形屋脊,四周坡屋面,上下重檐,形成了特有的屋顶造型,如凤凰展翅欲飞的姿态。
傣泐木楼分上下两层,下层空阔无墙,是饲养牲畜家禽、堆放农具杂物和进行家务活动的地方;上层离地面两到三米,由走廊、晒台、客厅、厨房、卧室和辅助建筑组成。傣泐干栏式木楼不刷漆,不雕刻,朴素无华,尽显木料本色,美观实用,上覆轮廓丰富的歇山屋顶,下立开敞的木柱墙面与敞廊构成虚实对比,形成光彩错落的优美建筑。
如今,傣泐村寨中,干栏式民居又从木质结构向钢混结构变化,但这些钢混结构傣楼依然保持着干栏式建筑风格和造型,这饱含着傣泐人对干栏式民居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傣泐村寨中,每户人家都有或大或小的庭院,庭院外围用栽种植物或用砖围成不高的围墙,各家各户自成院落,院子内种植着热带果树、花卉、蔬菜及烹饪用的香料,融果园、花园、菜园为一体,一座庭院如同一座园林,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形成了林在家中,家在林中的优美景象。
傣泐村寨附近往往有河流经过,但河水只是用做洗浴,再清澈的水也不会作为饮用,尽管傣泐村寨已经使用了自来水,水管架设安装进每户的阳台上,但傣泐人仍然习惯打井取水饮用。典型的傣泐村寨都有一两眼水井,爱美的傣泐人给水井修建了井栏井架,在水井上修建井盖防止杂物落入井中并避免地表水流入井内污染水质。水井的井盖多为亭塔式,有圆形、葫芦形、方形等,傣泐水井的建筑样式奇特,装饰典雅,与傣泐民居相匹配,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傣泐村寨中的传统建筑和优美的居住环境呈现出傣泐独特的人文生态景观,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是傣泐人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积淀,在红花绿树的映衬下,傣泐村寨融入到山水田园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构成了西双版纳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