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落日的瑰黄像破碎的暮色之镜散落在纯色的床单上。床头的相框又把温暖的黄向太阳归还了一份。相框边上是闹钟和钥匙包,它们静静地相互依偎,像一对在黄昏时邂逅的恋人。每天早晨,它们被需要;黄昏时,它们又下班。柜上还有一瓶没喝完的矿泉水,安静地等待自己的命运,被遗忘,或又被开启。
斜阳很有限,照不到的位置几乎成了荫蔽。几本书躺在阴影里,享受着不被打扰的沉思时间。书很有智慧,但没有行动力,这是作为书的遗憾。它们不被阳光关照,但还是倔强地在书桌上留下了一角影子。它们的着装以暗色为主,暗绿色,暗蓝色;被反复翻阅的记忆成了不修边幅的装饰,留在了泛黄的每一页。
时间是动态的,但它留下的皱纹是静态的。散落在桌上的黑色圆珠笔丢了笔帽,可以清晰地看见笔尖的磨损,上面一半已经出不了墨了,但另一半还有些许墨渍,或许还能写。笔芯用了三分之二左右,顶端的黑墨水不再形成完美的圆弧,而成了奇怪的几何形状。和这只笔有关的故事可能很精彩,但现在只能看到灰烬里的平淡。这就是时间的威力。
书桌面对着窗,窗被画着小狗图案的灰色窗帘遮住了。一阵微风拂过,小狗动了一下,但又止住了。 柜子,桌子和床都如临大敌,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破坏它们扮演的静物角色,变成一出闹剧。还好这次的心惊胆战是多余的,它们并不住在飓风带的边缘,微风就只是微风,并不是什么蝴蝶效应与厄运的征兆。
静,才是记忆里的真实。动,是一种根植于回忆的幻觉。昏黄模糊的过去能看到些许影子已经是人类大脑的恩赐,再要求把每一帧画面牢记会显得太过苛刻。于是缺失的那些片段都只能用幻象填补,让人疯狂。动观不如静观,回忆只是车水马龙,而你站在路旁,默默观察,不将任何一个画面占为己有,这才感到踏实。
这也让我想起老相片和油画。它们都安静,静到极致,静到昏暗。但是无论是老相片的毛边还是油画凝固的笔触,都使人一下子回到了过去的空间和时间。被时间封存的时间呼唤着每一个灵魂静谧地穿梭,让人神游,让人神往。
生活本身,生活的当下是动态的吗?我认为未必。走路只是在摆弄腿的位置,腿仍然是腿本身,不过是从家门口的腿变成了车站旁的腿;开车也是,最终的结果只是轮胎的位置变了。所以世间是先有静,再有的动。动是静物转换的过程,是静的叠加。
懂得享受静,而不被动的幻象追逐,就是常言的养心。静之美是纯粹的美,来到人世间,你大可以享受这份纯粹。不向沽名钓誉的喧嚣妥协,做一个安静的人。等待落日残阳破镜重圆,再继续在书桌前用圆珠笔画出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