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谈佛经,想的就是tvb古装里的老僧,双手合十,大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劝世人入我空门常伴佛祖。于是佛和佛教对我来说就是叫人放下、无欲无为。
其实仔(you)细(ren)想(gao)想(su),这种想法属于比较肤浅+扯,好像佛学花了几千年、无数经卷就是等6级大招教你做人+抄袭老子道德经,这并不是真正的佛学内核。
那么佛家奥义是什么?
先举个栗子,佛教有一段为人熟知的公案,五祖选接班人,叫两个弟子慧能和神秀面试答辩,答辩形式简单说就是以诗说理,神秀兴冲冲的念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而慧能也就是后来接班的六祖是这样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后大家都知道结果了。
为什么五祖选了第二首呢?
比较一下两者最大不同不是文笔的优劣,而是对于世界和修行的理解:在神秀看来万物皆存在,我们像菩提树、像明镜台,只有精勇前行,时时防备受其所惑才是正道;而六祖的理解则完全不同,他认为万事万物是不存在的,要看破一切虚幻,才能见的如来得大自在。且不说我们站那边,就从对佛陀的理解来看,五祖认定慧能才是真正的继承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切源于两个词,“缘起”和“性空”。
在佛陀(出家前的印度王子,你也可以称他为佛、如来佛、释尊等等)生活的年代,人们直如蝼蚁般生活,他们相信痛苦会伴着六道轮回,于是佛陀想通过三观上来引导人们过好这一生,就引入了“彼岸”的概念,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要达成这一宏伟的目标,就需要观点来指引,即缘起性空。
佛陀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如露如电,稍纵即逝,是因为“缘”才聚合在一起的,而这些聚合从来就没有一个稳定、实在的形态,没有自性,是“性空”的。就像是“贫穷”,在佛看来,贫穷是不存在的,你不能强求也不能控制,都是因为机缘让你有钱或者没钱,试想一下亿万富豪死后也没钱了,你能定义说他是穷人么?
在佛看来,世上一切的概念,包括佛经,其实都是不存在的,它们瞬息万变,只不过世人为了交流,才创造了无数的词汇去形容它们。而事物的瞬息万变就是“无常”,相信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有很多人生体验...一旦我们用固定的名称去称呼它们,就会形成一种“名词对应的事物都是固化且确定的”的偏见,把“能指”当作“所指”。一旦建立起这种认识,就很难破除妄念、脱离当下的环境去体察整个生命长河。
用《金刚经》里的一句话总结下:“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理解了这个,是不是觉得世上很多苦难都...还是没让你好受!以后有(zheng)机(zai)会(xue),再聊聊要破除这些,佛的方法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