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并不是中国特色类型片,在国外早有 Teen Film,常常描述初恋、青春期焦虑、叛逆、与父母的冲突、性爱,参考《High School Musical》。
近几年来每一个电影旺季都会有一两部青春片上映。很多跨界导演的处女作也选择了青春片,比如去年年底上映的《栀子花开》,导演何炅。比如《左耳》,导演苏有朋。比如带起青春片热潮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导演赵薇。比如《小时代》,导演郭敬明。
《致青春》的商业成功是个可怕的开端,它收获的 7.2 亿票房给电影行业带来了一种幻觉:有青春,就有票房。
而拍摄青春片的门槛又显得那么低,即使导演的人生故事和想象力都乏善可陈,他也一定经历过青春。做青春片不需要复杂昂贵的特效,只需要有学校、宿舍的场景就够。甚至也不需要一线明星,找几个颜值高的年轻演员就行。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在看过《致青春》后,我有意回避了绝大多数国产青春片。青春片的艺术成功比商业成功要困难得多:中国版青春无非是考试暗恋恋爱,没有多少跌宕起伏,很难讲出花来;况且广电总局还规定早恋不许成功。于是电影院里的青春清一色地穿着白衬衫校服,演演你爱我我爱他的戏码,为了表现主角们的不谙世事和无奈,有时还要堕堕胎。
时下大多青春片,都没有自己的「青春观」。
《阳光灿烂的日子》代表的青春是纯粹的,是对逝去时代唱出的一曲挽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代表的青春是充满无奈和绝望的。
《花与爱丽丝》《四月物语》《情书》是首朦胧诗。
《坏孩子的天空》代表的是在夹缝中成长的残酷。
这些,都是我们青春真实的某个侧面。嗯,它们任何一部都无法代表「青春」这个概念, 青春能成为历史上最主流题材之一,正是因为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多数青春片都太过懒惰,它们简单地将青春和校服、暗恋或纯爱初恋划上等号。暗恋一定是小心翼翼,初恋一定是青涩懵懂,初尝禁果一定是一击即中,考完试一定是狂欢撒野,它们着重表现的某种行为模式,却总是忽略「青春」心理状态。
用心的导演会发掘校服底下的深意——年轻的蠢动、无力感、期望、失望、恣意、虚妄、迷惘......
青春期甘甜又酸涩:这不是行为模式,这是心理状态。行为是表象,心理才是核心,是驱动力,是个性的来源。
去年看的《万物生长》可算是近年大陆青春片的优秀之作。它三观不正得很真实,你不得不承认。
秋水说:「我一直以为我自己是个很长情的人,但好像每一次都是我在抛弃别人。」「我感到我的某个部分出了问题,却不知道能怪谁。」它很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少年心中不那么伟光正的念想,这不都是我们在青春期里有过的思考吗?
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放起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OST。《莉莉周》或许不是最好的青春电影,但它的OST是最好的青春背景背景。甘甜又酸涩。
对我而言,青春其实是「一无所有」的感觉。因为一无所有,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所以胆大恣意。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也无法出走,只能在笼中张望、忍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想要实现的梦想都像吊在兔笼前的胡萝卜,看得到,碰不到。
也正是因为一无所有,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知道我们终将拥有「万物」,只是我们不知道,「二」生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