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也曾装模作样的看一些心理学的书,但其实没能力读下去,原因是理解不了,总觉得心理学非常的深奥。
非常有幸订阅了【得到】吴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讲座,真正开启了探索自我心灵的声音与审视过往中的错误。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放下了埋藏在心中的仇恨,了解了与孩子们之间最真实的关系,过去以自己的视角,解读到他人的情绪等等,很多也只是自己以为,所以我想说心理学这门课真的不能不学,因为学了真能从苦难中解脱。
大多数人的痛苦根源在于自我尚未形成。
什么是自我没有形成呢?在与家人、朋友、同事、亲属交道中充当老好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以他人的感受为感受,结果迷失了自己。
而在家庭中某一个成员为家庭付出最多的,最后要么受到批评最多,要么抱怨最多,认为谁都欠自己的,所以天天不开心,总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被看到,从而心生各种不满,最后导致关系紧张,每个人都很痛苦,因此自我以“好人”自居,从而感到骄傲,这就是病根。
因为“好人”是要灭私欲、灭自我的,这是一种破坏,而最终这种破坏也转向了他人!
做一个没有欲望的所谓的老好人,是一种经典的自我没有形成的现象。
再有就是压力和情绪的问题是困扰我们最多的心理问题,有的时候压力很容易使人崩溃,不能自拔。
以前我常常感觉自己要发疯了,这种举动是怎么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抽象意义上的自我!
讲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在家里是老大,因为从小家庭困难,下面有个弟弟,父母就一直要求,什么都要让着弟弟。
小时候脾气犟没有做过或者被冤枉的事绝不承认,这就遭打次数总是最多最频,让步就会产生虚弱、无助或者耻辱感,场面常常失控,我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怒。
一直到现在我都是一个不太会绕弯的人,常常容易说话得罪人。吴志红老师讲到,要改变这种压力下的情绪,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把自我抽离出来,不要盯着事件的细节上产生情绪,不激发情绪,而是抽离出来用第三者的态度认清事实。
这样原本具体意义上的自我离开,这就意味着和事件中的自己松绑。
因此给了抽象意义上的自我更大的空间,为一个个具体事件中的意志,有空间转化立场,情绪就容易被控制。
控制好情绪,再通过事件的本质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慢慢的,就能从控制情绪开始,到战胜自己一路改变,发挥出高情商,再融合到问题中,机智的找准重点化解难题。
抽象意义上的自我是否形成是导致压力和情绪管理的严重不同。
「自我」是“情绪”的「容器」。
在拥有自我之前,个体会误以为情绪就是自己所有的意志,所以会听任自己的情绪指挥自己的行动。
在构建起自我之后,个体就能够将情绪与意识分别开,明白情绪是“外界的事务”、或者“他人的行为” 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而不全然是自己的决定。
在认识到这些之后,我们就能通过对情绪、利益的分辨来更理性地做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