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可以分为上下两篇,每篇各章可以各自独立存在,但上下又互为勾连。上篇写的是主人公程小林与史琴子在一个个的村镇里相逢相识,一起玩耍、习字、作诗的青梅竹马的生活。下篇写的是十年之后程小林,史琴子和琴子表妹细竹之间的日常生活片段,三个年轻人之间构成了微妙的特殊的感情关系,尽管小林神往细竹的单纯无邪和明丽活泼,但是在未婚妻琴子和无法改变的农村宗法面前,他还是安分从命。
《桥》中出现过最多的意象是“坟”。“坟”这个意象几乎贯穿了废名的小说创作。坟和石碑,作为象征生命消亡一种意象,却被安放在人们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空间,频繁的出现在人们视野,点缀乡间的环境。生者的家园不但与死者的归属之地相毗邻,而坟在小孩子的眼里,更是天然的乐园,一处最喧闹不过的所在。小林和伙伴们总是到“家家坟”摘芭茅做喇叭玩耍,小林最喜欢上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少年孩子在一路上满是坟的官山上放野火玩儿,大胆放言“坟怕什么呢”。小林拉着姐姐上城看对面坟山上放野火,“那简直比玩龙灯还好玩”。坟是乡间的一处景,还是小孩子游戏的场所,人们紧邻坟地生活,小孩子甚至从坟地得到欢乐,逝去的生命依然见证儿童们的成长,坟这种死亡意象非但不见悲哀或悚惧,而是自然运转中的一个最终必然。暑往寒至,春去秋来,由生及死构成完整的轮回,人们习惯生死流转如同习惯昼夜轮替。
小林看坟时说:“谁能平白的砌出这样的花台呢?”“地面没有坟,我的儿时的生活简直要成了一大块空白,我记得我非常喜欢上到坟头上玩。我没有登过几多的高山,坟对于我确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从这些我们看到了作者废名的死亡观,他把坟描写的是那么美,认为这是对死最好的装饰,他认为死就是很平常的事,甚至是一件很美的事,像花台一样美丽。
“坟”“送路灯”“清明”这些死亡意象,在废名的笔下变的是那么的美,那么的美,那么的和谐,让人很难感到死亡带来的悲哀。这也是源于废名自身的悲惨遭遇,废名从小就是见惯了死亡,他妹妹的离去,自己患病差点死掉,目睹了很多生命的离去,才让他看得如此的淡,才会用淡淡的笔调来勾勒出这一幅幅淡淡的死亡图。
很少人知道废名,但是读过废名的作品都会感叹废名不废。废名被誉为作家之作家,作家写作是写给大众看的,而作家之作家,他的作品是写给作家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