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还算是军迷的军迷。迷归迷,但是没有一些发烧友那么专业。
我爸就特别喜欢看战争片,他是彻底地把这个特点遗传给我,而且我还是他的升级2.0版。
在大学时期,当别人津津有味地看着当下红得发紫的热剧时,我却始终沉迷于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播放列表里总是被战争片给挤满。以至于谈起当下热播剧,我一个也没看过,而我跟别人聊起我看的影视作品,他们也都很少看过。
这样可就有点尴尬了。
可尴尬归尴尬,对于自己的兴趣我还是要坚持的,毕竟这也不违法嘛!看自己的战争片,让别人去追剧去吧!
说到看战争片,我是有一定的话语权,我看过的战争片总数应该不下百部,尤其是对于一些优秀作品,我总是选择不停地回看,品味,以至于有些战争片我是看了一遍又一遍。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战太平洋》,《兄弟连》我看了不下十遍;《斯大林格勒》(德国版),我看了八遍;《硫磺岛来信》,我看了五遍;《我们的父辈》我更是看了又看,里面人的名字还有一些台词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一般人看来,我简直太无聊了!可是我却乐在其中。
当然,在这其中,我也看过很多国产的战争片。但是,一提起国产战争片,我们总是不停地吐槽。我承认,我对它们说过很多不厚道的话。
的确,一些抗战神剧的一些诸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自行车飞上火车”等恶俗雷人甚至低俗的剧情,让人下巴脱臼的同时,也触碰了歪曲历史的雷区。对于这种低层次的做法,我们坚决抵制。
同样,我国的战争片对于战争残酷程度的反映的确不够真实;对于战争场面调度把握不够精准;对于人物心理刻画不够深刻,容易跑偏等问题的确存在;对于相应时代的道具及历史细节处理不够细致仍旧是很大的毛病。就连重播几千次的《亮剑》也是错误百出;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耗资五亿,仍旧让国军的军服装备出了bug;其他的比如《集结号》里枪支,坦克的穿越,战术动作的过于超前专业;无处不在,从红军一直到建国的斯登冲锋枪;皱皱巴巴,地摊货气息十足但缺乏历经战火的厚重感的军服……对于军迷强迫症来说,国产战争片根本入不了我们的法眼,所以,只能看国外的一些精制作,大手笔的战争片。
可是如果大家对于国产战争片只是一昧吐槽,我想,这里面应该有我们不熟悉的误会。虽然他也的确有一些问题,但是,一定也有一些误会在里面。
记得小时候最早看的国产战争片是《狼牙山五壮士》,后来又看了《鸡毛信》,《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里面的人物外表非常好确认:戴着布帽子,浓眉大眼,抬头挺胸,扛着长枪,喜欢扔手榴弹的人都是好人;头戴钢盔,贼眉鼠眼,弯腰驼背,尤其是钢盔两边有耷拉着布片的人,都是坏人。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觉得是不是所有的好人都戴布帽子,坏人才戴钢盔。所以那时就觉得,坏人才会戴着一顶锃亮的钢盔,钢盔两边耷拉着布片的人是最坏的人。以至于后来看《血战台儿庄》的时候感觉很别扭,因为有两组戴着钢盔的兵在一起打仗。当所谓的好人们戴上了钢盔,我却感到不舒服甚至不高兴,甚至是抵触失落。
更重要的:在以前的国产影片里,两军交战,好人们往往死的很少,坏人们总是死伤枕藉,死一个好人,就会死十个坏人,而且我们总是会赢,敌人再狡猾,到了我们好人这里,总是会一脸懵逼被打垮。所以,小时候,我总是觉得打仗很好玩。
后来,情况变了,那时候我上小学三年级。当我看了《血战台儿庄》后,里面中国军人,百姓死伤惨重的惨烈画面,让我几天心情不振,甚至有一丝悲伤。特别是看到里面在肉搏战中,一个日本兵能连续刺倒好几个中国军人,而中国军人在坦克飞机面前进行自杀式进攻时,我才算是初步明白了课本上“战斗打得很艰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我当时,我多么希望我们的士兵,永远不会倒下,我们的弹药永远也打不完,我们的武器能够消灭所有的敌人。
但是,那只是理想。现实很真实,同样也很残酷。抗战时期,我们每击毙一个日本兵,需要牺牲三到五名中国士兵,在一些残酷到极点的战役,我们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比如:中条山会战,因为我军作战指挥失误,以及作战物资匮乏,中日双方伤亡比例多达26:1;滇西反攻作战中的松山战役,我军在敌人精心修筑的公事面前发起一次次进攻,血战九十七天,牺牲了八千名中国军人,才将阵地上一千二百多日军歼灭大部,仍有小股敌军突围逃出……这样的战斗,我们的祖父辈打得太多了!怪不得我们家乡里那些经历过战争的老人们都不愿意看完一整部战争片。我也曾经听我的同学说:有一次在家里看《集结号》的时候,他的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姥爷是流着泪看完战斗部分后就看不下去。因为,当年他参加过上甘岭战役,他说美国人的炮弹和炸弹就像下雨似的落在外面,很多人都被震聋,震到吐血,第一次上战场没有不尿裤子的,但是更多的人选择就算穿着湿透的裤子也要咬牙把坚持把仗打完,比火力,我们总是死伤惨重,只有把敌人放近了打,我们才能捞够本。轮到拼刺刀,我们才有把握赢了。刚认识的朋友,转眼就没了,这种事情他们经历的太多。到最后,看见死人,连哭都不哭,顶多就是敬个礼——这才是老兵。
或许我明白了为何当年的黑白革命老片为何把剧情人物形象拍的如此“幼稚”,除了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认知水平外,可能也为了不愿意太过于裸露的刻画战争的残酷,勾起那些经历过战争苦难岁月人们惨痛的回忆。人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所以就没有必要去不断的反复回忆那些苦难,否则,对于谁来说,都是一次毫无意义的心灵上的煎熬。
对于大部分人都亲历过的历史,就没有必要去太过于真实地去还原,尤其是具有惨痛回忆的历史。因为,观众们不会愿意去过度消费曾经的伤痛,他们只愿意去了解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美国人拍那么多的逼真反应战争残酷的战争片?而且他们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或许这和国家历史背景的不同有关。美国自打建国以来,在美国本土上爆发并进行的战争只有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除此以外,所有的战争中,美国本土遭受的创伤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我国就不一样了,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大地饱受战乱之苦,内忧外患使的民生凋敝。特别是在二战时期,中国作为惨烈程度仅次于苏联的战场,付出的代价之惨重,苦难之持久,灾难之深重,在参战国中可谓罕见。而且,在历次战争中,美国几乎没有一场是全程参与,都是以一种介入者的身份进入战争,这使得许多士兵对于敌人的仇恨感远远不如当年我国对于日本,苏联对于德国。再加上美国人对于个人感受的重视,重视个体的民族性格,让他们在这些事情当中更容易陷入两难选择,更容易矛盾,痛苦地挣扎。打个比方,一个美国兵,打死了一名德国兵或者日本兵,事后他也许会想:我为什么要杀他,我和他原本无怨无仇,他为什么要来杀死我,为什么会有如此疯狂的人,我为何要变得如此疯狂,我们素不相识,或许没有战争,我们都是好朋友。但是,如果换作一个中国兵杀死一名日本兵,想法很简单:他是鬼子,是杀我们同胞的鬼子,我们要为死去的同胞报仇,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如果说把《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厄本换成中国士兵,把那名放过厄本的德国兵换成日本兵,我想一场厮杀就在所难免了。因为,厄本之所以会害怕,是因为自己处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自己原有的价值观被这场初战给打得粉碎,从而崩溃,他在拿起武器的时候仍旧保留在自己原来的那种三观。可是,如果是一个中国士兵,面对着全副武装走过来的日本兵,一个和自己有着血海深仇的日本兵,哪怕是被对方击倒,哪怕是有些胆怯,也会在最后把满腔怒火倾斜在对方身上,因为,此前,他的三观已经发生了痛苦扭曲式的改变,再惨烈的东西也已经不再那么恐怖了。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史迪威将军夸赞中国士兵是最称职的士兵,因为,此时,他们的愤怒已经战胜了恐惧。你硬要把中国士兵写得像美国兵一样犹豫,挣扎,胆怯,怕死,就有些做作了,同样,日本兵也是一群被充分洗脑的人,被暴力洗脑的人,相对于德国人来说,更具有东方人的一种更狂热的偏执,也不会出现美国式的悲悯,像《南京南京》里的日本兵角川的那种悲悯,有些用力过度了。至少他的悲悯会让他被送上军事法庭,而且会连累到他的家人。但是《南京南京》仍然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优秀作品。
美国人不停反思战争,那是因为他们除了士兵之外,没有多少人能够深刻体会到战争的灾难,即使是家中有亲人上了战场,甚至阵亡,他们的生活仍旧可以继续。但是,当年我国遭受的战争是几乎波及大半个中国的战争,无数家庭毁于战火,人们没有了生存下去的机会,要么像蝼蚁一样活着,提心吊胆而且还可能被杀死,要么投身战场,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战斗,大部分难以全程幸存,即使幸存,也不愿意太多提及这些事。战争带来的苦难太过于沉重,以至于我们都不愿意去过度地面对它,我们其实都明白,我们的国家不容易,只是,一些太过于沉重的历史,留下了难看的伤疤,虽然不再流血,但是也不愿意去过度注意自己的伤疤,没有谁愿意不断暴露自己的伤疤。
我不否认,如今我国的战争片存在情节夸张,道具错位穿越的问题,或许,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的阶段,毕竟我们现代化起步较晚,电影工业相比一些电影产业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需要改进的东西太多太多。
如今,我们那些曾经经历过战争的人们逐渐地离开人世,对于当年的苦难记忆的见证者越来越少,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大部分人都没有遭受过战争的摧残。我们都是爱好和平的,因为战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惨痛的回忆。而且,近些年来,我们反应战争残酷的影片也在逐渐成长,我希望有一天,我们国家能够拍出一部令世界为之感动的战争片,毕竟,现在很多人可能不够明白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而且,关于战争,我们有数不尽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足以催人泪下。毕竟,我们的英雄相对于美国大兵来说,除了人性救赎之外,更为动人的是我们有一种比他们更为浓重的情愫——爱国情怀。这种情怀只有在国家遭受深重苦难后才会有,而我们经历的苦难要比美国的要多的多。
对于国产战争片,我们是该予以批评,但是肆意谩骂,侮辱就不好了,毕竟不同时期,人文环境不同,影视作品也会不同。国产战争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光明的前途。
其实,我倒是有一个想法:我希望有一天能够集中一些军迷们,给他们足够的投资,让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去拍一部战争片,我想,这起到的效果,一定是惊人的!
希望,这能够在不久的将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