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过往对碧山的印象踏入南屏,皖南的同一个镇,却是全然不同的感受,秋日的烟雨让这个村落更显几分静谧。抬眼是鳞次栉比的粉墙青瓦马头墙,从村口沿着青石板路走到祠堂广场,中央铺成着一张很大的油布,姿态各异的老南瓜,稻谷,玉米散落各处,自然的色彩在徽派建筑中相得益彰。每次看到老南瓜都会多看几眼,因着连结着儿时的记忆,那碗外婆家的南瓜糯米粥,两种在泥土中生长出来的作物所带来的自然香气,酥烂却依然顺滑的南瓜和软糯蒸透后的糯米,那种口感至今让人难忘。这些年吃老南瓜的人越来越少了,市场上也不多见,贝贝南瓜成为了餐桌上的新宠,而我,一直无法真心实意地喜欢上,无论是蒸、煮、炒、烤,都无法代替幼年的那份美好。
跟着红子一路弯弯绕地走到了山居门前,如果不是她带着我,那保准是找不到的,真的就是个迷宫一样的村子,而山居就是掩映在这片高墙深宅中的一栋看似极为普通的民居,始建于明末清初,红子和小可在2013年买下了当时看起来破落不堪的这所老宅,经过两年的时间改建完成,由此他们也从合肥迁居此地,从码农变成了民宿主理人。现如今,他们已然成为了当地人,身份的不断转化,真的让我对他们充满了好奇。
古朴的对开木门,门头贴着一张严重掉色的横批—“否极泰来”,推门而入,极窄的过道,走两步,右手边就是一个二层多进的叠院,站在院厅,天井洒落下来的自然光线,即便是在阴雨天也能照亮整个堂屋,同时,因为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显得更为柔和。红子和小可的布置可谓用心,一楼的院落有茶室,餐厅,百花园和三个客房,餐厅的桌上有一个贴着我名字的玻璃杯,一下子就被暖到了,楼上还有两个客房,外加一个书房。客房仅仅是听名字就已心生美感:观岚、浮光、静落、半亭、清浅。整个民宿尽显徽派建筑的特色,以砖、木、石为原料,横梁立柱都是厚重的木料,莲花门窗选用了简洁的回字纹。拾梯而上,俗称的“四水归堂”原来就是雨水经由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下水道。打开旧时的门锁,浮光的点滴瞬间撞入我的心口,明清时期的卯榫家具,兰花布帘子,带着蕾丝花边的窗帘,古雅的中式蚕丝灯,有一种山中不知岁月的宁静。席地茶座,红木梳妆台,身披帷帐的四柱床,静静地等待着有缘相遇的人们。茶台上放着一小包祁门红茶,红子嘱咐若是用盖碗,一次泡一半即可,房间龙头打开竟然是山泉水,煮开,喝一口,淡淡的甜味蔓延开来。顿时会生出对拾一亭的想念,不上课的日子来到这里,得以品尝徽州的名茶,真的很幸福。
已是午后,看似不停的细雨,独自出门走到巷口的小餐馆,点了一碗笋干肉丝面,真的是满满一大碗,扑面而来的猪油香,老板娘刚送走另一个村子民宿的一群客人,也才吃上午饭,我们俩边吃边攀谈,她惊讶于我居然能吃出猪油味儿,那也是我儿时的美味亚,怎能辨识不出,逢年过节,爸爸就会买些猪板油自己熬,面条馄饨里放上一小勺,那真的是增香添味,好吃的不要不要的,所以,现在,自己的家中也依然常备。我问她,家里还有田在农作吗,她说只有稻田了,茶叶地荒废了,不挣钱,自己家不像隔壁人家,特能说,生意就这么招揽来了。让我想起了几个月前在西湖品茶的经历,的确,太多的专业领域,水很深,外人是无法谙其道的,人容易在那些话语里被驯服。于我,确是有意思得很,选她家坐下,原是不太习惯隔壁家的那份“热情”,人和人果然是有因缘的。她还说,丈夫是泥瓦工,自己操持着这个餐馆,两个孩子都在附近的县打工,离得近。聊着,一大碗就下肚了,满足!走到门口,看到新鲜的栗子,老板娘让我多拿些,咬开,嫩黄的肉,放在嘴里,甜甜的。每到一处,我是喜欢和那里的人聊天的,对话里尽是生活的元素,平实却有滋味,如同走在这幽深的巷子里,总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那是最难演绎的此地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