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包场看电影。
然后用了小程序和商城技术后台。
问题就开始出现了:
1.中老年人买完之后找不到如何截图购买二维码凭证。
2.有的忘了截图找不到路径。
3.于是想到了很多解决方案。
比如公众号引导、文字引导、视频操作指南。
一切都想以用户为导向。
这让我想起2009-2016年在腾讯大楚网做互联网广告行业的经历。
我们用着在沿海一线城市淘汰下来的腾讯技术做推广,顺风顺水,报名大把抓。客户不用智能手机,大部分还是在用pc端操作。
然而,我们用各种文字引导让大家开始慢慢习惯在微信上报名,在现场学习核销扫码操作。每一步引导用户都没有意见,蛮开心跟着学。
后来2016年我辞职去做寺院禅游体系的活动推广。
我试图用曾经用过的很多技术去引导,发现大部分居士年纪偏大。
他们无法跟上技术。
但是他们为了追随师父,70,80多岁了都学会了是用微信。
他们最喜欢的参与方式就是群里发红包随喜和参加各种祈福诵经接龙。
甚至我们组团700多人去泰国朝圣。大部分人就是群里接龙,直接转钱。
没人怀疑二维码和银行账号是不是真的。因为有居士中间人负责链接师父。
没有互联网那些花哨的h5,报名表单,全靠接龙。
一开始对我的打击非常大,觉得自己那么多年擅长的都变成了一坨屎……
后来发现,其实,人们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些技术。
在信任的基础上,简单粗暴的行为逻辑就是最高效的。
好比那么多只是付费的APP在线听课路径,有时候还不如对人基本的信任建立起来的群内语音直播来得精准高效。
我看见一些中年人对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惶恐,也看见老年人对此的悠哉悠哉……
还有年轻人单纯的追随热点。
如果你专注一件事情,其实,这些所谓的技术未必能影响你的情绪导致你生活上的焦虑感。
很羡慕那些并没有以互联网技术为谋生手段的人群:画家、舞蹈家、钢琴演奏家、古琴茶道这类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