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如果能够从土里爬出来,回首看看他们曾经的所作所为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恐怕都会为之大吃一惊,大大感叹没料到。譬如秦始皇,秦始皇一生干过的不少事,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事实上,秦始皇所做的某些事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并非是秦始皇原本的意愿。
1、徐福成了日本人的祖先,秦始皇当初能想到吗?
徐福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骗子、神棍之一,他利用秦始皇惧怕死亡,想要获得长生的心理,蒙骗秦始皇说东海之中有仙人,可以求得长生不老药。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秦始皇那么精明强干的一位帝王,竟然还被徐福蒙骗了两次。第一次徐福骗走了大量的经费;第二次徐福变本加厉,不仅骗走了大量的经费,还骗走了数千童男童女。
徐福蒙骗了秦始皇,岂敢在大秦帝国的国土内生存?于是,他只好真的东渡出海,最终来到日本岛,并在那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成了日本人的祖先。据说在日本的部分沿海地区,至今还有徐福庙。
2、秦皇陵成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能想到吗?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园。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内的兵马俑,可以与埃及金字塔、古希腊雕塑相媲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瑰宝,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但实际上,秦始皇当初修建皇陵,哪能想到什么世界第八大奇迹?我们前面提过,秦始皇怕死,因此他一方面让方士炼丹求长生不老药,另一方面则大肆建造皇陵,希望在自己死后,还能象活着的时候一样受万人敬仰,风光无限。这才是秦始皇建造秦皇陵的真实目的。
3、长城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旅游景点,秦始皇能想到吗?
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如今,长城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不到长城非好汉。”更是激发了无数“好汉”的雄心壮志,纷纷踏实长城,临风高歌诸如“啊!长城,你为什么这么长?”之类的豪言壮语。不过,秦始皇当年动用近百万人修建长城,可不是为了让长城成为后世的旅游景点。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15年,燕国人卢生入海求仙回来,献上写有“亡秦者胡也”谶语的符录。据说,这个“胡”字原本应该是指胡亥,但秦始皇却把它理解为胡人,因此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后又让蒙恬渡过黄河夺取高阙、阳山、北假一带地方。之后,开始修筑长城,用以抵御匈奴。
4、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秦始皇能想到吗?
秦统一之前,列国的文字很不统一,一样的文字,往往有好几种写法。这种状况,不仅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因此,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统一文字 统一写法。这就叫"书同文"。
"车同轨" 的原因与“书同文”相似,也是因为在统一之前,各地的马车大小都不一样,车道宽窄不同,严重影响交通,也给秦始皇去各地巡游造成不便。因此秦始皇下令,拆除各地关塞、堡垒,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和度量衡也很不统一,货币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极不一致,换算十分困难,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这主要是由于各诸侯国自铸货币、自立度量衡标准所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货币统一分为上币和下币两种,在全国通行。除外,秦始皇还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度量衡器作为标准器,在全国推广。大大方便了全国范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无论是书同文、车同轨,还是统一度量衡,秦始皇当时所考虑的,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统治。
5、称皇帝,废分封、行郡县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秦始皇能想到吗?
皇帝原本不是一个词,是秦始皇取“三皇五帝”之义,创造了一个新词。他自己称始皇帝,同时规定他的之孙后代称秦二世、秦三世……以至无穷。
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本初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发生类似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诸侯割据,战乱不休的状态再度发生。
据史料记载,在实行分封或郡县的问题上,秦帝国当时曾有过争论,丞相王绾、博士淳于越等人都主张学习古人实行分封制,只有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
面对争论,秦始皇说:“以前,天下人之所以处于连年无止无休的战争而痛苦不堪,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就等于又挑起了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于是,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实行郡县制。可见,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并非为了什么加强中央集权,而是为了防止战乱。
但秦始皇万万没想到,他亲手缔造的大秦帝国,只是经历二世就天下大乱,秦帝国也灭亡了,而他所创造的皇帝一词,却延续了数千年,他所缔造的帝制也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位作家朋友写了一部乡土纪实小说,引来好评如潮。于是,有些评论者开始深度挖掘该小说的思想内涵。评论者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本来无可厚非,但令这位作家朋友始料不及,又有点儿哭笑不得的是,随着众多评论者的深度挖掘,他的这部乡土纪实小说,最后竟然成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文学作品。
我们平常所做的某件事,其后继产生的影响,有时会远超我们当初在做这事时的预料。这就是所谓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历史上的许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文/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