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3点,被一阵呕吐声惊醒,听到豆豆在房间里叫我,我急忙披上睡衣过去查看。果然,他吐了一地。。。
怎么了?我关心的问,豆豆说肚子疼。我问他白天吃了什么,才知道豆豆白天跟着婆婆出门,吃了薯条和火腿肠。兴许是东西不干净吧。我这样想着,给豆豆吃了点药,喝了点热水,安排他睡觉。
没过多久,他又吐了,一连吐了好几次,还打喷嚏,流鼻涕,一直说肚子疼。折腾了几个小时,终于又睡着了。还好今天是周六,不用上幼儿园。
第二天早上,我跟豆爸说起孩子昨天呕吐,豆爸慎慎的说,会不会因为我昨天把豆豆关阳台上半小时让他着凉了?
什么!?我大吃一惊!这么冷的天,为何要将孩子关在阳台上?
细问昨天的情形,原来是昨天孩子的爷爷特地来看豆豆,结果豆豆却躲在阳台上不愿意出来。昨天气温有点低,豆豆只穿了一件毛衣和体恤,豆爸怕他着凉,就让他进来。但是豆豆死活不愿意,于是,豆爸以豆豆不听话为理由,把豆豆关在阳台上半小时,直到求饶,才放他进来。
我听完豆爸的讲述,心疼不已。而且,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本来豆爸的目的是保护孩子不让他感冒,但也恰恰是豆爸,把孩子关在了阳台导致了孩子感冒,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很多家长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都会违背初衷。
为什么我们本来想着要关心孩子,最后却会背道而驰反而惩罚孩子呢?
一,因为情绪
豆爸生气的原因是豆豆不听话,在豆爸提出要求后拒绝了。于是,豆爸感到了威胁,挑衅。豆爸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道理我讲的这么清楚了,你怎么能不听呢?你不听我的,我就要让你知道,什么叫做权威。
于是,豆爸会采取强制的措施,将豆豆关在阳台上,以彰显自己的权威和力量。
人的大脑,分为理智脑和情绪脑,在我们去处理事情时,最初,我们的理智脑会占主导地位,但是,一旦孩子开始挑衅,发脾气,我们的原始脑慢慢就被激发了,因为原始脑只能看到眼前的问题,无法理智的考虑,让人无法冷静的处理事情。
那难道我们就任由我们的大脑这样吗?《大脑的未来》里面说到:“神经系统提供程序和行动计划以对环境做出反应,但很重要的是计划应该灵活,可以根据经验进行调整,而神经系统需要在发育早期建立这种能力。”其实,我们的行为是可以改变大脑的。我们不断重复一种行为时,神经突触就会形成链接,然后达成一个通路,越经常的行为,这个通路会越发达。所以,当我们每一次去尝试回忆和回顾,梳理自己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爆发的,并且告诉自己,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尝试深呼吸,尝试去控制自己,给自己定义一个行为模式,让自己用理智脑思考。当然,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况,我们也要善于原谅自己~给自己一点空间和时间,慢慢的改变。当我们的行为不断的去练习时,我们大脑里的神经突触形成,神经通路就会被一点一点的打通, 于是,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读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相关书籍,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想法,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尝试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当我们了解的事情的本质和原因以后,我们就更容易客观的看待问题,也就不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情绪了。
比如,之前有个2岁的妈妈说孩子每天碎碎念,什么都要说出来,感觉非常烦躁。但当她了解到原来是因为孩子在2岁左右还无法“沉默的思考”,需要把自己思考的细节和过程都透过说话的方式表达出来时,她一下就觉得孩子的这个行为其实很可爱。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确实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二,因为事情的发展超出我们的预想
家长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内心会设定一个事情发展的脉络,豆爸的心理设想是,叫豆豆进来,然后豆豆听了,进来了,不会感冒,没有矛盾。但是,他压根就没有设想,如果孩子不听我的,我可以怎样做~他也压根没有考虑到会有孩子不听话这样的选项。所以,他在遇到这样的情景时,就更容易生气。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如果能全面的分析并且预估事情的发展,给每一个可能性留好后招和预期的心理准备,那么,真正发生时,就不会手足无措而产生情绪了。那如果,出现了预估的事情之外的情况,岂不是更容易产生情绪。没错,是这样,但是,这正是我们要不断修正,不断学习,不断提醒自己的。当我们处理相似的事情时,我们每次都尝试想得更加周全,我们就能对某一类事件的处理更有把握。这不仅仅适用于育儿,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每个孩子的性格,经历都是不同的,于是,每个孩子对待同一场景有不同的表现,孩子自己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心情下都可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些都没有关系,当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回顾,就能找到主要的脉络,知道如何更好的引导和应对的。
三,因为我们内心的期待被忽视
豆爸在处理整件事的过程中,情绪的触发点是在他对孩子有所要求,但是孩子没有回应这个地方。在豆爸看来,这就是不听话。而且,豆爸认为,道理我讲的很清楚了,你怎么能不听呢?孩子的不回应和不听,一方面是和豆爸的情感联结不够牢固,一方面是豆爸没有理解孩子为什么想要躲在阳台上。这里看到的是豆爸情绪被触发的表面原因,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豆爸本来和爷爷的父子关系就有点紧张,对豆豆有所期待,希望豆豆可以弥补一部分自己对爷爷的愧疚。另一个是,豆爸期待和豆豆的亲子链接,期待孩子的回应,没想到被拒绝,于是豆爸只用听话或者不听话来定义豆豆的行为,而没有去思考背后的原因,以至于失去了和孩子很好的链接机会,内心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
而在豆豆那边呢?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和父亲的链接的,可是不被理解,不被认可,于是,豆豆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拒绝,想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让父亲看看自己多么厉害。豆豆的内心期待也落空了。
当我们去处理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看向内心,看看自己深层次的期待到底是什么?我们经常渴望爱而推开爱,渴望取暖却对之以冷漠,渴望在一起而分离……行为和期待的分离,是我们没有很好审视自己的结果。
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希望孩子有好的习惯,好的品质,但是,当我们有这样的初衷,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忘记,渐行渐远~
只愿我们不忘初心,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期待,遵从它,先从改变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