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在年轻时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怀有大志向,敢想敢做;再用上超出常人几倍的坚持,去抵御一切迎面的艰难。
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那么多不切实际的想象,都成为眼前如此踏实的幸福。作者四年前还在条件很差的出租房里,坐着中餐馆里洗碗的工作,如今住在房车里,有了在异国落脚的资本。而我要明白自己怎么做也能短时间内,让自己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焦虑产生于对预期的不确定。做计划,做近的详细的计划。
不知如何下手时,可以运用问题导向。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博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曾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
“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米哈里息思赞特米哈衣就曾采访过近百位富有创造力的杰出人士,他发现:大多数富有创造力的人很早就发现了自己最好的生活节奏,比如什么时候吃饭睡觉和工作。他们会严格遵守这种节奏,即使受到其他事情的诱惑也不会轻易改变。
决定收入的核心是,一你能创造的价值,二你所处的利益分配机制。
我们的人生是由一个个决定组成的,你的每一个决定,都决定着你的未来。
如果在旅游时,你不了解景点背后的故事,即便住着再舒服的酒店,享受再豪华的套餐,也只是走马观花,洗涤不了心灵,也升华不了灵魂。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最亲爱的哥哥,上次有他陪伴的南京旅行,似乎恰恰应了这句话的重点。每到之处都有他信手拈来的解说,我当时还嘲笑他像个导游。
雨夜中秦淮河的夫子庙前,石拱桥上,积水成流的路面,那淅沥沥的雨声,桥底船儿划过的桨动声,以及哥哥悉心陪伴的空气,都熟悉而美好着!美好得不真实。
也许那短暂的两天,是我另一种履行的开始。认识一个新的人,不管对方成为了你的什么,从此的你,就是一个新的你了。
面对同一件事,同一个物品,同一处景点,你了解得越多,看到的也就越多。看到这句话,我也是反复读和思考,联想到一个词——事无巨细。就好比过客和对象,你肯定去了解的深度不一样。所以,我应该摒弃那种刚开始没多久就觉得人家肤浅的念头,不管那件小事透露出什么小缺点,你没有深入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之前,最好都不要轻易下结论。
有篇文章的作者,是是一名石油工程师,在央企研究机构做油气勘探中长期规划。在大学读了七年石油地质专业,有过两年油田基层的工作经历。然后有一天辞职去做了全职撰稿人。她当晚回家后,又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在安迪爬过500码的下水道终于获得自由的时候,作者眼泪也掉了出来。虽然我没有痛仰的经历,但我能深深体会她当时的哪种感觉。终于自由了,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也许还免不了对未来不确定型的小恐惧和压力,但是相比于前者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自由是属于自律的人的,在此写下她的作息表,以供未来参考,万一我哪天叶突然想做全职自由撰稿人了呢。
7点起床,吃早餐,散步。
八点,打开电脑,写公众号。
十一点半,吃午餐去睡觉。
十四点,写书稿。
晚上读书,看电影,看演讲视频,进行大量输入。
碎片时间联系出版社,媒体平台,品牌广告商谈合作。
想到一个闺蜜也是,不管什么时候都会在晚上读书。上学时,工作后,哪怕加班到很晚回来,睡前也会看会摆好在桌子上的书。我想,我还是输入太少,所以对未来喝现在才有那么多的不解和不满足。
研究生毕业并且在北京名企工作,第三年的时候结了婚,买了房子,也有了车子,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可是她每天望着四环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就怀疑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她申请了一个公众号,每天天下班之后,不管再忙再累,情绪再低落,回到家,都要切断一切负面感受,把自己钉在书桌前,写一篇2000字的文章。慢慢慢慢的,有了三位数的读者,一年多过去,写了几十万字,有近十万读者,文章被《人民日报》等很多知名媒体和杂志转载,出版社的邀请也纷至沓来。
突然想起来,过去的某个时候,我也自己暗下决心地申请了个公众号,并决定经常写文章。好像那是考研期间的事,很明显,我是没有坚持下来,总觉得没有时间谢更没时间去排版配图之类的。但是,说什么都是借口。希望某天你会发现某个知名公众号的作者就是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