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视角看生育政策变化


2013年,国家提出“单独二孩”政策,至此,生育政策首次松动;2016年,推行“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开始实施育儿假政策;2025年7月28日,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3岁前的幼儿每人每年可领取3600元补贴……还有一些全国性的及地方性的政策未能一一列出。

不难看出,为了鼓励生育,国家确实在下血本。但就政策产生的效果来看,人口出生率在2016年上升,“全面二孩”政策的确产生了一定效果,但之后逐年下降,2024年稍有回升,未来必然仍呈下降趋势,而人口自然增长率自2024年起呈负增长,不生或少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就普通家庭而言,一孩、二孩最常见,三孩及以上少之又少。愿意多生的始终还是金字塔两端的人,区别是计划生育时期,他们得想尽办法隐藏超生子女,现在则可以光明正大的生,甚至可能作为生育模范被宣传。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多子女的家庭往往是男人处于强势地位,女人处于强势地位的要么不婚,要么不生或少生,其中缘由不言而喻。位于金字塔底端的,受传统思想影响更明显,追求多子多福,三孩、四孩倒是很常见。

但金字塔两端的毕竟是少数人,生育大军还得是金字塔中间的人,而他们的生育意愿,又跟女性的处境及抉择息息相关。

每每问到身边的已婚已育女性是否还要再生,她们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原因有二:一是经济压力大;二是带娃累。

经济压力大是客观形势所致,加之当今社会内卷严重,用心培养一个孩子需要投入不少钱财,这对普通家庭来讲,不是一笔小开支。

带娃累,也绝非现代年轻人娇气。虽然社会在进步,但带娃的活儿普遍还是女性在干。与过去的女性相比,现在的我们,少年及青年时期是在校园内度过,缺乏体能锻炼,身体素质确实不如过去的同龄女性。再者,现在三十多岁才生第一胎已非常常见,这是以前快要当奶奶的年纪,身体承受能力自然也就低一些。

况且,我们还要工作,不但要费心费力的干活,还得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回到家也并不比上班轻松,要伺候娃的吃喝拉撒睡,他们不是输入指令就能执行到位的机器人,日常的照料就已经够让人心力憔悴了,在突发状况下的长时间哭闹、作息紊乱、生病等简直能把人熬废。

我们还得应对育儿观念不一致带来的分歧,有小孩的家庭应该很清晰的记得,带娃的最初几年是家庭矛盾最频发的时候,两代人久处很难不生厌,身为妈妈,既怕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又不敢得罪带娃的人,怕他们撂挑子不干。而那些作为配偶的男人,很可能觉得是你事儿多,他们可以去应酬,也可以以加班的名义躲在办公室里打游戏,把烂摊子扔给你收拾。

一个真正参与过带娃的男人,体会过这些辛酸以后,也就不会盲目的生育。

若时光倒流,大多数已育女性应该还是会选择生育,一方面是带娃的劳累需要切身体验,丁克这事不适合规劝,违背人伦;另一方面是源于爱,人到了孕育生命的年龄,自然就会产生母爱,这些爱需要人类幼崽来接收,生育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所以带娃累归累,但不必经常怀疑生育这件事。

我们这代人不愿意多生孩子,还源于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自我意识,在通常情况下,不愿为了孩子过度牺牲自我。当今社会,要把子女培养成步入社会后可以自食其力的普通人,就要付出不少财力和精力,大多数普通家庭只愿意生一两个小孩,如此,父母除了是父母,还可以是自己,孩子也可以只当孩子,不用过早的充当大人。若生养数量超出抚养能力范围,父母则需要加倍辛劳,而且必然有个别甚至全部子女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我们已经意识到这样不计后果的生育对于个体而言毫无必要。

3岁前每年3600元对于养育一个孩子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带养问题也很棘手,所以不愿生的依旧不愿生,不过,对于本来就要生育的家庭倒是减轻了一些负担。

生育政策在不断变化,但人们的生育意愿愈发稳定,女性不再被视为生育机器,而生下来的孩子首先被看作是人,而不是劳动力,不愿意生可以不生,这和提升社会生产力一样重要,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进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