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3个人 ABC 在岛上生活,他们的岛周围有很多鱼,但是他们没有工具,只能徒手抓鱼,每人每天只能抓1条鱼,而他们每人每天要吃1条鱼。所以,他们需要每天劳动。 岛上没有任何动静。突然 有一天,A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他有一个好主意,他要做一个渔网去捕鱼,这样就可能每天抓到更多的鱼,而B 和 C 却不愿意饿肚子冒险 —— “万一渔网不起作用不就白饿了一天吗” ?但是A并没有害怕,他坚持饿着肚子 花了一天时间编织了渔网并且成功提高了效率。从此,A每天可以抓到2条鱼。每天吃1条,还剩1条。十几天后,A就存了十几条鱼。B和C看到 A 的捕鱼效率和现在的存鱼,觉得自己也得改善捕鱼方法。但是 B和C不想饿肚子去花1天时间编织渔网,更何况还不一定能编出能用的渔网。B和C想到了 找 A 每人借1条鱼,这样好让他们编织渔网的时候不至于饿肚子。但是A觉得这一切有问题。他了解B和C,“万一这两个人把借的鱼吃了不干活,又不还我鱼可怎么办?” A为此很犹豫。 “这样吧,你借我一条鱼,我编织好渔网以后还你两条”, 回报率100%,A有点抵挡不了这个诱惑了。此刻A有如下选择: 1,把鱼储存起来 ;2,把鱼消费掉;3,把鱼借出去。 最终A抵挡不了诱惑,决定把鱼借出去。第二天,B和C都有了渔网,第四天他们还清了借鱼,从此,小岛上每天生产6条鱼了........
这个关于鱼、渔网、存钱、借钱的故事揭示了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暗指的是当今经济体制与政策暗藏的漏洞。希夫兄弟以机智幽默的手法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根源,贸易、储蓄及风险三者的重要性,滞胀的根源,利率的影响,政府的刺激机制、消费信贷的破坏性本质等问题。这本书从岛民原始的捕鱼活动(人类的原始劳作)开始讲起,逐渐人类开始想办法使用工具(资产)来捕鱼(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力),鱼(劳动成果)捕的越来越多,开始有了剩余(可以成为储蓄)……后来鱼成为了一般等价物——货币诞生……再然后小岛创造了鱼邦储备卷(美元纸币诞生)……作者用这种几乎所有人都能明白的方式讲述经济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原理、知识,尤以小岛(美国)为例,解释了美国经济是如何一步步的发展到现在这种困境的,政府、美联储、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在历史进程中起了哪些作用,做了哪些错误的决定,要挽救美国的经济危局,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等。
在书中学到如下观点,一是:单纯的消费并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只有让产品的价格降到合理的程度,并让民众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极大的提高民众的消费意愿,使需求大大提高后,社会生产的大幅度提高才能带来经济的不断增长;二是:储蓄并不是致使经济倒退的元凶,恰恰相反,储蓄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国家将民众的储蓄用来改善经济发展结构,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