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明明半个小时可以做完的作业,孩子3个小时也做不完是这个原因。

阅读输出第103天

海伦:7月19日

读书分享

【书名】儿童的时间管理效能手册

【作者】王宏、钟思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1、什么是成败效应?

指的是努力后的失败或者成功效应。

具体来说是: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面对一个任务,如果他多次努力以后达到目标,就发生成功效应,那么他还愿意继续克服困难,愿意继续去解决问题。

如果他努力以后总是达不到目标,完成不了任务,这种失败的经验累积多了就形成失败效应。

让孩子习得成功效应,需要降低任务的难度,配合每个孩子自身的情况。在最近发展区去设计。

比如说:一个日常完成作业需要3小时的孩子,你不能要求她立即做到和其他人一样1小时完成作业。但是可以从2小时50分钟,到2小时45分钟,逐渐递减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调整时间。先建立孩子的习得性成功,让孩子愿意去坚持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2、什么是焦虑曲线?

由压力产生。期间经过乏力期、舒适期、发展区、潜能区、最后到达破坏期。

举个例子,明明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为什么孩子3小时还没有完成?

假设情景为:

孩子一晚上没写完作业,于是妈妈提醒、催促了几次,孩子不情愿地去写作业;

妈妈觉得孩子作业写得很乱,要求重写;孩子更不愿意了,开始磨蹭、小动作不断。

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压力持续增大,经历了乏力区、舒适区、发展区等,孩子虽然不情愿,但是比较合作。直到妈妈生气发脾气,批评、责罚孩子,就进入破坏区,产生零效应、负效应,孩子完全不写了。

半小时的作业,三个多小时也没写完,妈妈、爸爸都很苦恼,为什么孩子是这种状态,怎样改变这种状态?

那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1)首先先降低目标难度,让任务是在孩子可以完成的范围内,运用3表(时间表、星星表、礼物表)制造外驱力,让孩子获得成功效应,在最近发展区发展。

2)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看,而是看到他的进步。

(第2点具体情境,书中提到:

孩子原来写作业需要三四个小时,实施有效的“三表”以后,写作业速度大大提高,当他高高兴兴地说:“妈妈,我今天一个小时就写完作业了,我能玩了吗?”

妈妈也很高兴,然后看着孩子的作业本,皱着眉头说:“是挺快的,可是这行太乱了,龙飞凤舞的,还有这个字错了,把这行重写一遍,再把错的改过来,就可以玩了。”

孩子低着头,无精打采地回到书桌旁,不情愿地重写、改错。再拿给妈妈检查的时候,妈妈指出有几个字还需要重写,孩子就更不高兴了,东张西望、玩笔、发呆,妈妈不断地提醒他快点,改完就能玩了,妈妈认为10分钟就能改完的作业,孩子耗了两个小时,最终也没玩成。

可以想象,第二天,孩子不再快速完成作业了。因为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写得快,只看到孩子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反复提醒、唠叨等,引起超限效应,导致孩子厌烦、逆反、生气、发脾气等,严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孩子直接进入破坏区,工作效率更低,甚至干脆放弃!)

看完以上的分享,你是否对孩子为什么不爱做作业,或者做作业总是拖沓的原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反观自身,现在需要调整什么来帮助孩子达到高效率完成作业的状态呢?欢迎留言讨论)

根据2、8原则,每本书重要的只有20%,我的每日分享让你get书中20%的精华,让你不用看书也可以学到底层知识。关注我将是你最经济实惠的投资。

(以上分享仅为个人理解和总结拆书分享,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