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拔氏建立北魏,定都大同,为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后被突厥吞并),长城沿线设置了北方六镇,最高长官由拓拔贵族或宗室担任。他们手握兵权、身份地位较高。皇室依靠他们,所以格外宠爱他们。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朝廷着汉服,说汉语,起汉名。中央俨然被汉文化熏陶。
而北方六镇远离京都,不再是政治权利的核心。文化上还是一派胡人作风。野蛮而粗俗。天高皇帝远,长官不顾身份威严,终日与士兵厮混在一起吃酒享乐,沦为社会下层人士。被社会鄙夷,被皇上遗弃。地位大不如前。
从香饽饽沦为不受重视的野蛮人,这等落差,任谁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手握重兵的武夫。
寂寞的人容易抱团,有共同敌人的人容易结盟。北方六镇相互团结凝结在一起。军队中认义兄、义父成风。六镇之间,以姻亲关系结盟。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积怨已深,生兵变,怒刷存在感。
渐渐地形成两大阵营:怀朔镇高欢、武川镇宇文泰,他们分北魏,为东魏和西魏。高欢的东魏阵营,主要是鲜卑人,战斗力较强。宇文泰的西魏阵营鲜卑人较少,军事上不足以与东魏抗衡。于是宇文泰开始拉拢关陇汉人,赐予汉人鲜卑姓氏,与汉人联姻,广募关陇豪右,稳固关中。人数充足后,开始整编。改革军制。府兵制。皇帝手下,设立八大柱国,分别由自己的核心集团担任,统领以下的12位高级将领。这些高级将领也不乏汉人,杨坚就是其中之一。
高欢死后,其子高洋,将国家改名为北齐,仍旧重用鲜卑人,歧视汉人,政治腐化,鲜卑与汉族,民族矛盾激化。国家走向衰败。
宇文泰儿子宇文觉,将国家名字更名为北周。沿用父亲的策略。重用汉人,胡汉姻亲,改革军制(府兵制),融合汉文化,收到很好的效果。实力已远超过北齐。
手下大将汉人杨坚,屡立战功。宇文觉为犒赏他,将鲜卑望族、西魏开国元勋、八大柱国独孤信的长女赐予杨坚。这场政治联姻,使得杨坚身居胡汉势力,声名大震。在关陇集团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不变的生存法则。这些年北周休养生息,积蓄力量,而北齐呢,还沉浸在鲜卑的贵族血统中。不思进取,腐败不堪。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果然一交战,北周意料之内胜出,统一北方,实现天下三分到南北对峙的局面。(此时南方有陈国)
此战杨坚被封为上柱国。接着杨坚又被赐予一次政治联姻。长女杨丽华嫁给周宣帝(当时为太子)为后。升职为大司马。
功高盖主,遭到女婿周宣帝的猜忌,于是,聪明的杨坚自请外调。
不久,周宣帝暴毙,杨丽华的儿子静帝即位。杨坚被封为隋王。皇帝年幼,诸事由外祖父隋王杨坚处理。此时杨坚的野心慢慢暴露。最后废除静帝。假传圣旨召回诸王,将其诛杀。
消除潜在政敌后,杨坚即位,改国号为“隋”。
杨坚登基后,恢复汉姓(之前他被赐予鲜卑姓氏)。许多被赐予鲜卑姓氏的朝臣也都还原汉姓。一则恢复汉文化的正统性。更重要的是消除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色彩。可见那时他不愿只在北方称帝,志在统一全国。果然,他做到了。
他励精图治,恢复汉魏旧制,设立三省六部制。六部中胡汉人数各占一半。以汉人为主体,胡汉融合的新政局即将展开。
要统一全国,需要先解决两个对手。其一,北方的突厥。其二,南方的陈朝。一旦,他举兵南下,北方的突厥一定会趁机掣肘。
不得不说他运气真的很好。此时,突厥首领更换,各部落矛盾重重。给了他突破的机会。于是他决定先解决北方的突厥。
他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和弱的外交战略,用时三年,解决后顾之忧。
接下来,准备伐陈之战。南方陈朝,占据长江天险。不宜强攻。所以杨坚采用破坏江南经济,麻痹陈朝,进行突然袭击的策略。
陈朝秋收之时,他在长江上游大造战船,虚张声势,引起陈朝注意,将造船的余材投进长江,顺流而下,给陈朝造成心理压力。长江下游,陈列军队做出主攻之势,密谋渡江。陈朝因防御战事,所以延误秋收,导致经济萎靡。隋军一直这样虚张声势,陈朝有点不耐烦了,后来干脆不防御了,自恃长江天堑,隔绝南北,隋军断不敢过来,只是做做样子罢了。渐渐地安逸享乐。
等到恰当时机,杨坚一举拿下,统一全国。
江南平定,第二年又发生叛乱。于是杨坚派儿子杨广镇守江南。如何尽快消除江南人士、百姓对新王朝的敌视?杨广敏锐地看到,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佛教。于是杨广结交佛教领袖,逐渐江南平定,杨广威望提升。同时也暗暗滋生出更大的野心。
杨坚统一全国后,吸取国家分裂的因素,改革体制。首先是中央与地方官职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长官任命权,所有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避免由地方长官随意任命,造成地方长官与当地豪强勾结,形成小集团。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下属四年一换,不得连任。
连年战事,导致徭役繁重,户籍人口被豪强控制,税收不足,于是整顿户籍,改革赋税。
隋文帝担心京师叛乱,反贼伪诏诸王入京,将其杀害(杨坚就是用此手段夺得帝位)。于是他与外派的诸王立有密约。召回诸王的圣旨会有特别暗号。
杨广即位后,果然先铲除诸王。矫诏被诸王识破,诸王反叛,不过,终究敌不过中央军。兵败而亡。
杨广坐稳皇位后,开始大刀阔斧整顿国家。他在江南住过一段时间,深知,国家虽然统一,但南北在文化上并没有真正融合。为了巩固统一,他得找个能够兼管南北的地方定都。于是选择了天下之中——洛阳。为了贯通南北,使得洛阳成为交通经贸中心。他决定开凿大运河。
好大喜功的杨广,自比秦皇汉武。想要周边少数民族都对他俯首臣称。所以征吐谷浑,甚至出海作战,远征辽东。两征高丽。
大兴土木、操练战事,同时开动。百姓还没从南北朝的战火中缓过来,又来了这些大动作。大肆征兵,广招劳力,田地荒芜,赋税繁重,最后激起叛乱。
起义的种子一旦点燃,就会蔓延满园。杨广身死殒命,最终也没有看到他所描绘的世界。
唐
关陇贵族李渊夺得天下。改国号为“唐”。玄武兵变后,次子李世民登上皇位。百废待兴,重新出发。
他面临的问题是国家转型。由“马上打天下”到“马下治天下”。而他手里的人力资源有三类:一类是关陇贵族,不敢轻易得罪,但是他们顽固腐朽,不足以成为他日后的帮手,只能从他的规划中剔除。第二类是帮李世民打天下的乱世英雄,这类人是他主要的依靠,但是文化程度不高,不足以治天下,只能作为他的坚强后盾。第三类是在战乱中成长起来的中下士人。比如魏征等。这些人年轻,政治经验丰富,通晓经史,能够吸取历朝教训,解决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敢犯颜直谏。能够成为他大刀阔斧的先驱者。
于是李世民重用第三类人,共同打造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深知常年的战乱,导致民不聊生,必须得休养生息。所以对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怀柔政策。甚至采用和亲,化干戈为玉帛。文成公主入藏就发生在这时期。政治稳定了,经济就会搞上去,文化自然会发展。宽松的大唐政策吸收来自世界各方的精神文明,也传播大唐文化到世界各地。于是,就有了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美谈。
然而,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没有了约束力,沉浸在自己一手打造的太平盛世里,志得意满。沉迷女色,滋生腐败。
其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娶了父亲的才人武媚娘。甚至还废掉原配皇后王氏,立武媚娘为后。一场关陇集团(王氏)与新生力量(武氏)的较量。最终武氏胜出。
说到这武氏,可是个厉害角色。她父亲武士彟,原在太原一带做木材生意,生意红火,也算当地富户。偶然结识太原留守的李渊。两人相交甚欢。李渊后来起兵太原,武士彟给予巨大的经济支持。从此武士彟走向政坛。从富商变为高官,身份大不一样。
后来李渊得天下,赐给武士彟一门亲事,将隋朝权贵杨氏女许配给武士彟,武士彟家族地位迅速攀升。除了有钱、有权,现在又有了名望。也可谓是政治联姻的受益者。唐初讲究门阀士族,皇亲贵胄都出自关陇集团,似乎能与关陇集团沾亲带故,就会成为贵族血统。血统高贵了,声望自然提高,也自然受人尊重。
现在,唐高宗李治废王立武,可见关陇贵族逐渐弱化,而新生力量开始崛起,新的政治格局即将展开。
高宗李治多病,无力操持政事,这就给武则天创造了跻身政坛的学习的机会。官员的奏折都由她批阅。她对政治的强烈兴趣,以及对权利的疯狂渴望,使她渐渐产生独当一面,走向前台的野心。
高宗死后,儿子就是她立的傀儡。有大臣不满她一后宫妇人把持朝政,起兵清君侧。她都以高压手段镇压。
为了铲除她登上大位的障碍,她任用酷吏,打压旧臣。
为了使得篡夺李唐江山具有合法性,她刻意制造祥瑞,什么“武代李兴”“女主武皇”等等。制造舆论。
为了使得女人称帝具有正当性,她在佛经《大云经》中找依据,“……以女身当王国土者,所谓圣母神皇是也。”借佛教徒做政治宣传。
终于,她成功了。由幕后的实权操控者,晋升为台前的真实掌舵主。改国号为“周”。
女主执政,政绩还算不错。广开仕进之门,只要有才,平民百姓也能一夜变成官。不过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她也会立刻解雇。她不拘一格的用才手段,使得广大学子刻苦读书,丝毫不敢投机取巧。教育广为普及。
这么说来,武则天夺位,比她庸懦的儿子执政,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武则天弥留之际将皇位还于儿子。只留下无字碑供人评判。
儿子唐中宗庸懦,自甘被皇后韦氏戴绿帽子。最后被妻子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密谋鸩杀。朝政也由韦氏等人掌控。韦氏也想效仿武则天做女皇。可惜她有武则天的野心,却没有武则天的权谋与睿智。最后,被侄子李隆基和小姑子太平公主全面镇压。
话说这太平公主,也是个厉害角色。镇国公主的名头可不是盖的。总能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扭转乾坤。更厉害的是,每一次政变,她都下注在赢家这边。第一次是协助张柬之等起兵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第二次是协助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
幸运之神从来不会只站在她这边。第三次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斗争,她可没那么幸运了。
皇位接棒到李隆基父亲唐睿宗李旦这里。李旦也是优柔寡断之人,缺少帝王的杀伐决断。面对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的争执,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想李旦八成是天平座,总想做老好人,从中调停。可他忘了:欲望吞噬了本心,亲情算什么。最终儿子李隆基胜出,是为唐玄宗。
跌宕的这些年,终于由英主平定。想想武则天聪颖,但可他的儿子可真没一个能成大事的。不过儿子中宗李显,命好的有点让人羡慕。自己是皇帝,父亲唐高宗李治当过皇帝,弟弟唐睿宗李旦当过皇帝,儿子唐少宗李重茂当过皇帝,侄子李隆基当过皇帝,更戏谑的是他母亲武则天也当过皇帝,实至名归的“六位帝皇丸”。
唐玄宗李隆基从韦氏专权、太平叛乱中走出来,仍心有余悸。更可怕的是他再一次被平叛的功臣集团包围。他得想个法子,震震他们。于是,他在骊山举行了阅兵仪式,讲武立威。强大的军容足以震慑潜在的政敌和恃功自傲的武夫。
前几次的叛乱都发生在床榻间,怎样能防止宗室叛乱呢?于是,他听从“救时宰相”姚崇的建议:大定之初,将功臣集团和宗室兄弟外派,暂时远离朝局,避免他们两股力量结合发生政变;其次大力整顿吏治,严禁皇亲搞特殊;严惩皇亲犯罪,使国家重回法制轨道。
等到朝局稳定,他又召回功臣集团和宗室兄弟,共治李唐天下。
唐玄宗前期可谓是兢兢业业,勤政爱民。社会呈现出一篇升平景象。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出现了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等等各种大拿。
然而,即使是盛世,也有繁华落尽的时候。唐玄宗晚年,骄奢淫逸,不理朝政,宠幸宦官李林甫,大兴冤狱。依靠外戚杨国忠。为了适应边疆形势的发展变化,在边疆地区相继设立节度使,囤积了大量的常备军,且战斗力非常强劲。相比之下,内地的防卫却非常薄弱,国家出现了危险的外重内轻的战略格局。
各种社会矛盾逐步积累,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此,开天盛世成了中晚唐人心中的一个梦境。玄宗本人也惊吓过度逃到四川成都。李白说的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天然的地势,确实是一个绝佳的避难场所。
等到郭子仪、李国弼平定安史之乱,唐王朝也是千疮百孔。还丢失大片土地。(由于抽调河西、陇右兵力平定中原叛乱,给了吐蕃可趁之机。)而且中原常年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大量人口南迁。使得北方的赋税供不起朝廷开销。南方长期成了中晚唐国家财政的支柱。
只要有过反叛之心,就很难再规矩做人。更何况,此时的唐朝大地只是表面上平静。各藩镇只是疲于征战,暂时受降,接受唐王朝册封。等到利益划分不均,又生出反叛。
我们处理事情,通常是软硬兼施。唐王朝也是如此。对反叛的藩镇,先安抚。没有强大武力支撑做后盾的朝廷。派出的使臣只能自求多福。颜真卿受命出使劝降,身死殒命。
软的不行,只好上硬的。派兵征讨。可腐败又吝啬的朝廷居然不肯放点血,犒赏出征的将士,于是激起泾原兵变。乱臣贼子占据长安。皇帝(德宗)再次出逃。毫无疑问,方向自然又是蜀中。
幸得神策军将领李晟指挥有方、英勇杀敌,才收复长安,迎回德宗。也是李氏祖先保佑,让他们还能再回长安。
这些年的动荡,使皇帝不再相信朝臣,更依赖一路相随的宦官。戏谑的是他们也算是患难之交。也许真是患难见真情。此后,皇帝更加宠信宦官,大肆任命宦官担当军事要职。宦官专权,朝臣为了得到权利,只能依附他们。
神策军、禁军、枢密使、这些要职首领,都由宦官担任。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更何况这儿有三个顶尖职位。渐渐地宦官中分成两派。依附他们的朝官也战队形成两派。为首的是牛僧孺和李德裕。他们两方势力,如同跷跷板,因皇上的喜好高低飘忽。直到这两派的领导人相继死去,整整40年的牛李党争才宣告结束。
到了文宗继位,很有抱负,文宗大有太宗遗风,人称“小太宗”。立志要铲除宦官。只可惜他接过来的祖业是个根基蛀蚀的王朝。生来在受制于宦官。身边既没有太宗时的文臣武将,也没有太宗上阵杀敌的战斗经验。翦除宦官的行动——甘露之变,提早流产。
可怜唐文宗受制于家奴,最后抑郁而终。从此宦官更加猖狂。
内忧尚且不能解决,外患更不用说。河朔三镇再次反叛。各地战火四起。黄巢等起义军,势如破竹直捣长安。真不知道这时候真正属于唐王朝的土地还有多少。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使起义军长久辉煌。从苦哈哈的农民,翻身成为进驻皇城,荣登大宝的人,他们无法抵抗这些山珍海味、美女画皮、金银珠宝。沉迷其中。不愿再追击唐王朝残部。根据地不稳固,就开始享乐,怎能不败?
不久,唐王朝残部联合晋王李克用又杀回来,他们招降了黄巢的部下朱温,里应外合剿灭起义军。
朱温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唐昭宗从宦官手里抢过来,软禁皇帝,诛杀宦官,自此,唐朝的三大祸患之宦官专权得以解决。可结局并没好到哪里去。
不久,朱温废了唐昭宣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建都汴(今河南开封)。成了梁太祖。统治了将近三百年的唐朝就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朱温称帝后,晋王李克用一直以李唐皇室自居(本是沙陀族,因功被赐予国姓)。嚷着要恢复李唐王朝。大业还未完成,就去世了。
儿子李存勖即位,前期励精图治,誓报父仇。灭了后梁。建立后唐。之后志得意满,宠信伶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最终被父亲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夺位。
李嗣源是五代时期少有的开明君主,他继位后,着手改革弊政。勤俭节约,做出不少政绩。不过他的继位者就没那么贤明了。养子李从珂,女婿石敬瑭,争得不可开交。在他死后,终于公开决裂。
石敬瑭借契丹兵,打败李从珂。攻下洛阳,灭了后唐,正式做了中原皇帝,国号“晋”,建都汴。这就是后晋高祖。
“石郎可是无长虑,直割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奴颜婢膝地侍奉契丹为父。割让燕云十六州后,中原地区失去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华北平原门户洞开,河东地区也失去了云、应、寰、朔四州的缓冲地带,仅存雁门关一处险要。契丹获得这片领地后,国力大增,建国辽朝。加速了从单纯的游牧经济和行国体制向“复合型”政治经济体制转化的进程。这种格局历经辽、金、元三朝,一直未曾改变。
石敬瑭靠契丹的保护,做了七年可耻的儿皇帝,病死了。他的侄儿石重贵即位,就是晋出帝。
这个皇帝还算有骨气,敢与契丹拍板。不过终因实力不足。被契丹攻入洛阳。中原百姓哪能任由胡族放肆,百姓怨声载道,契丹主只好退回老家。
辽兵撤出走后,后晋大将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改国号为汉。这就是后汉高祖。刘知远只做了十个月皇帝就去世。他的儿子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汉隐帝担心将领权力太大,就秘密派人到邺都除掉大将郭威。不料,事情败露,激起郭威兵变。
郭威推翻后汉政权,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定都汴京,就是后周太祖。
后周建国时,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不服后周统治,占据太原,建立北汉政权。
周太祖没有儿子,柴皇后有个侄儿柴荣,从小聪明能干,练得一身武艺。周太祖把他收作义子。周太祖去世,柴荣继承皇位,这就是周世宗。
北方藩镇比较强大,南方藩镇实力相对较弱。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统称为十国。
江南以吴国最强,而后被齐王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国与南汉等占据。
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曾被后周所败。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
北方内乱、外族入侵、天灾不断。而南方政权相对比较安定。他们竞相采用发展经济、保境安民的政策。使得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地区,此后这一局面再也没有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