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一天的生病概率为1/365,而一座小型城市的人口按200W来算,那么每天这座城市就有5497个人生病。所以对于超级大城市,若人口按1000W算,那么27397人生病。而对于一座小型城市来说,最多有几家医院呢?又有几家三甲医院呢?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水平以及设备又如何呢?这5497个人与医院,医生以及设备是一个双选的关系,但是两边的力度不一样,这种双选关系是受城市的经济水平,个人的经济水平与人脉关系以及全国的医疗水平约束。一般来说对于治疗一种病来说,最最关键的还是医务人员的水平,其次是医疗制度,最后是设备。
先来谈谈医务人员的水平,医疗有一个基本的模式,那就是看症状——确定病因(猜测病因)——用药治疗,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治愈。这里的猜测病因是对于一些症状来说,它可能由很多种病因引起,不能确定是哪一种。由于这中基本模式的存在,导致医务人员这个行业的经验值是特别特别重要的。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喜欢选择老的医生,哪怕是护士也选择经验丰富的。所以大部分医务人员需要很多的知识,要一直学习,还要积累实际经验。而这个在大小医院其实均能实现,所以除了一些手术与比较少见的病症以外,大小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实力差不了多少(这里必须排除个人因素,医疗设备因素,医院制度因素)。
而这种医疗模式和机器学习则完全匹配(有人说过,整个人类社会运行就靠贝叶斯准则),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病症输入到网络,然后运行得出各种原因的百分比。就像我们通过百度自己的症状,查看有哪些原因一样。我们可以不通过实际的医务人员就能确诊,只是这种网络医疗技术受限于两条:
1.全国以及全球医疗数据库和医务人员的共享
2.假使出了医疗事故,由谁承担责任
当然其实还有很多其它问题,其实可以和医院相互协调解决,这里就不讨论了。至于第一条,对于对于现在的世界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商化。第二条就是马上要市场化的——无人驾驶——面临的问题,这里也讨论不清,等待最终结果。(反正真正的规则制定者就那小部分人,我们只能跟从)。我相信最终都是网络医疗与实体医院相结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
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使人类觉得很多事都很方便,但是很多时候反而限制了该技术本该有的更大的作用。而制度的好坏恰好能够弥补这个空隙,更夸张的说,人类可以没有技术,但是不能没有制度。医疗制度的改革一直都迫在眉睫。本人并未在医疗体制内工作过,没有资格做详细的叙述,下面就几个现象说明一下。
1.黄牛票的问题
一般人谈起这个,都是特别特别讨厌。可是你想想,为什么这么多人讨厌,它还一直存在?也许总有一天,这些讨厌的人会用到它。医疗对于中国是十分匮乏的资源,匮乏的资源总是倾向于更高阶层的人,所以对于金字塔底部的我们其实是很难拿到那个号的,有人说他们不买,我们不就买到了吗?其实他们不买,也会被比你更高级的人买去,轮不到你。黄牛票的存在是一种各阶层人民博弈的一种结果,只有更改医疗制度才有可能消失。
2.“越级”医疗
什么是“越级”医疗,这是我自己定义的。比如说,你一个阑尾炎小手术在县医院就可以完全搞定了,你TMD非要去北京协和,北京朝阳,上海华山,上海中山(你有关系你任性)。这就是“越级”医疗,是医疗体制的问题。我猜医疗保险在异地报销比例下降,也是这个原因。
3.药物控制
由于抗生素的出现,现代医学的很多病症也好治很多,但是抗生素的使用,对人体来说是不好的,虽能克制病毒,细菌,但是也会对人体对肝,肾,胃等器官产生伤害,对于医疗系统来说这个是可忍受的损失,于是有些医务人员更视之为“正常的,不要紧的”,所以更加放肆的使用抗生素类药,因为这种药效果快,患者及家属高兴,价格不低,病人住院周期短。习惯抗生素的人体,在后面接受其它治疗,可能会对抗生素免疫,导致效果差。所以出了一个制度,叫做药物控制,一个地区一个月内,只能用多少抗生素类药物。本来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样导致的实际结果就是医院的后半月无药可用。因为医务人员没有意识到,所以前半月药按之前到速度用,后半月受控制,导致无药可用。
至于医疗设备则是由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决定,好像没什么可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