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X Genomics Visium空间转录组小试牛刀
编辑:陆瑶
校对:ANIMUS
编者按:脑科学是全球科研的前沿领域,是大国竞争的“关键领域”。
脑科学依然有太多重大问题有待回答,比如:
认知是如何形成的?
灵魂是否存在?
人为什么会做梦?
人比黑猩猩少1对染色体,基因相似度72%,剩下28%的差异碱基序列何以决定认知与智慧的差异?
脑组织这一团细胞,是如何产生思想的?
上升到哲学层面,物质如何决定意识?
……
直到今天,大脑依然是人类认知的“黑洞”。科学界有人将脑科学称为“人类科学最后的前沿”。
爱丽慕斯学术团队专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前沿进展,探索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致病基因、发病机制和药物开发等,尤其是脑科学。作为本刊【Amazing brain】系列第二篇,这里解读应用10X Genomics Visium空间转录组技术,研究阿尔兹海默症相关基因的时间空间表达谱的文章,助力脑科学前沿进展共享。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Aβ沉积与神经退行性变的关系。既往研究观察到淀粉样斑块周围的炎性样改变,但对于这一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和细胞间相互作用依旧所知甚少。2020年8月由比利时鲁汶VIB大脑与疾病研究中心Mark Fiers和Bart De Strooper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Joakim Lundeberg等人在CELL上发表题为“Spatial Transcriptomics andIn SituSequencing to Study Alzheimer's Disease.”的文章,结合空间转录组(ST)和原位测序技术(ISS),绘制了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基因表达图谱,进一步揭秘由Aβ沉积诱发的一系列AD相关的细胞和分子变化。
本文总共4100字,建议阅读16分钟
一、绘制AD时间空间转录组图谱
研究者分别取3、6、12和18月龄的AppNL-G-F(AD模型)小鼠和C57BL/6(正常)小鼠,总共12只。每次取材均取脑组织相邻3片切片,外侧2张用于HE染色,中间1张用作ST分析(图1)。ST共分析20个样本,得到10327个组织域(Tissue domain,TD),每一个TD中平均检测到31,283±7,441条UMI和6,578±987个基因,并根据ALLEN小鼠脑图谱,将所有TD匹配至14个脑区(图2)。通过对有效spots进行降维聚类分析,进而比较不同区域及不同样本间基因表达的差异(图2C和D)。不同解剖部位的TD数差异较大,比如内嗅皮质和丘脑分别有112和2114个TD(图2B)。最后作者将三个切片对齐,用Aβ负荷(6E10 staining)、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GFAP)、神经元存在(NeuN)和细胞核(DAPI)来注释每个TD。所有信息均在https://www.alzmap.org/。
使用 t-SNE对10327个转录组根据大脑区域进行聚类(图2C)。覆盖海马体体细胞层(somatic layers of the hippocampus)的转录组学图谱和marker基因能清晰地分为CA1、CA3和DG亚区,表明ST足够强大,能够识别大脑的精确解剖区域。按照年龄和基因型也可进行良好的分离(图2D)。12个月龄和18个月龄的野生型(WT)小鼠的点重叠(图2D,紫色和红色),而AD鼠的转录组学图谱在这两个时间点(黄色和绿色)之间却有变化,与这一时期的病理学进展相一致。
二、Aβ沉积相关基因及功能
AppNL-G-F小鼠中的Aβ蛋白沉积始于3个月左右(图3A)。作者采用TD中Aβ荧光强度像素的标准差作为Aβ累积指数,从而区分Aβ轻度累积区和Aβ高度积累区(图3B)。计算每个脑区Aβ累积指数的平均值,结果与Aβ免疫染色结果一致(图3A和C),说明Aβ的累积从背侧向腹侧皮质、丘脑和海马体逐渐增多。
为挖掘基因表达变化,作者进行两种差异基因分析。第一种比较不同基因型(AppNL-G-F;C57BL/6)小鼠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基因型模型)。第二种研究Aβ积累对基因表达的影响(Aβ模型)。以Aβ沉积为中心,从里到外分别绘制5个浓度梯度环(R1~R5),筛选R5到R1基因表达量显著变化的基因(Aβ模型)。通过RNAscope实验验证了18个月龄Aβ小鼠模型中表达紊乱的6个基因(图3D和E)
作者比较了按照上述“基因型模型”(基因型 axis)之间差异基因的LFC(log2FoldChange)和不同Aβ模型(Aβaxis)之间差异基因的LFC,揭示了随不同基因型、Aβ沉积和年龄而变化的基因表达改变。对这些基因进行GOrilla分析,共得到13个功能亚类(图4A)。其中,抗原处理、趋化性、溶酶体降解和炎症在18个月时沿着Aβ轴和基因型轴上调。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在10327个TD基因表达谱中,选取表达波动幅度top 50%的基因,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得到12个模块(图4B)。其中,对Aβ沉积最敏感的分别为红色和紫色模块。与上述GO分析一致,红色模块代表髓鞘功能,沿着Aβ轴,基因表达量在早期升高、后期下降。而紫色模块代表趋化、溶酶体降解、炎症及抗原处理功能,在早期无明显变化,而在疾病晚期显著上调。
三、Aβ沉积相关基因的细胞定位
研究者将WGCNA分析中受Aβ影响最大的2个模块,第一大变化模块(紫色模块)命名为“斑块诱导基因(PIGs)”,第二大变化模块(红色模块)命名为“OLIG”模块,因其包含165个基因且主要在少突细胞中表达。其中,PIGs模块共包含57个基因,GO分析显示该基因集参与经典补体级联、补体级联触发效应机制、内吞作用、溶酶体降解、抗原加工呈递、免疫反应、氧化还原过程。进一步研究该模块的细胞特征,发现其与活化小胶质细胞(疾病相关小胶质细胞[DAM]和活化小胶质细胞[ARM])、炎性星形胶质细胞相关(图5)。
OLIG模块共包括165个基因,将OLIG与已发表的小鼠单细胞数据库进行比较,证实其与少突胶质细胞密切相关,与活化小胶质细胞轻度相关(图5)。有意思的是,在3个月时,OLIG表达量与Aβ沉积呈正相关,而18个月时变为负相关(图6A和B),另外,不同脑区OLIG表达量与Aβ沉积的相关性也不同。对此,研究者在3月龄AppNL-G-F小鼠脑切片中,运用特异性结合4种OLIGs基因(Plp1,Mbp,Olig2, andCnp)的探针进行RNAscope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在3个月时,上述4个OLIGs基因的表达量在致密淀粉样斑块周围也显著减少。因此,研究者推论:在轻度Aβ暴露下,OLIG模块中的基因高表达,但当Aβ沉积达到某一程度后,OLIG表达开始减少。
除此之外,研究者进一步运用ISS技术,探索和验证淀粉样斑块周围的多细胞反应。ISS使用定制探针,对18个月龄的AppNL-G-F和WT小鼠脑组织(各2只)进行PIG基因集和细胞标记(小胶质细胞:Itgam,Cx3cr1,Csf1r;星形胶质细胞:Slc1a3、Gfap、Clu;神经元:Syp; 少突胶质细胞:Plp1)定位,并用每个基因的荧光斑点数来量化基因表达。最终得到在54个PIG基因中,有51个基因被显著富集在R1,而C1qb表达量在R1中显著降低,并且,ISS结果与ST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图8)。
为进一步将PIGs基因匹配至不同细胞类型,研究者还开发了一种方法:根据每一个荧光点半径5μm内的细胞标记基因的富集情况,将其分配到某一种细胞中。最终得到PIG模块对Aβ的反应主要是由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引起的。比较AppNL-G-F和WT小鼠,PIGs基因富集到大致相同的细胞类型(图9),但部分基因表达有所改变,如C1qa,Gusb,Hexa,Lgals3bp及Plek基因在AppNL-G-F小鼠中更多地表达于小胶质细胞,而Gns,Gpx4及Itgb5更多地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
四、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研究者进一步探究Aβ沉积与OLIGs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并依据Aβ沉积量的由少到多,将ST 分析中的TD分成WT、Q4、Q3、Q2、Q1(WT->Q1, Aβ↑)。整体来看,这些基因的表达和连接随Aβ沉积增加而增加(图10)。其中,在轻度Aβ暴露下,OLIG模块表达和连接增加,但在高度Aβ暴露微环境中,OLIG模块表达减少。因此,OLIG模块的部分区域差异与Aβ暴露有关。
五、PIG和OLIG模块在人脑组织中的可视化
最后,研究者在临床样本中对小鼠结果进行验证,利用3例AD患者和3例非痴呆正常对照的尸检脑组织额上回样本进行原位测序(in situsequencing, ISS)。其中,纳入的AD患者处于疾病终末阶段,病理显示淀粉样蛋白C期、神经纤维缠绕Ⅴ~Ⅵ期,最终得到45个PIGs人同源基因和42个OLIG人同源基因。作者还基于ISS比较了人和鼠中PIGs分布的一致性,发现大部分PIGs在人中也分布在相同的细胞类型中。同样在人类中,PIG模块的3个子模块在对照组中由星形胶质细胞(绿色簇)和小胶质细胞(蓝色和橙色簇)表达(图11D)。然而,作者也鉴定出9个PIG在神经元中富集(LGMN、HEXB、HEXA、CTSB、CTSA、GNS、GPX4、CTSD和ITM2B),而2个PIG则在少突细胞中富集(LGALS3BP&CD9)。
最终,作者在45个可检测PIGs中只验证成功了18个PIGs在淀粉样斑块细胞处中显著富集,包括9个小胶质细胞PIGs、5个星形胶质细胞PIGs和5个表达于多种细胞类型的PIGs。有趣的是,作者发现在AD患者的小胶质细胞中APOE和ARPC1B表达显著,而在AD患者的星形胶质细胞中NPC2、S100A6、ITGB5、PRDX6和VSIR显著表达,这表明AD患者存在疾病相关的胶质细胞激活。
通过比较正常对照和AD患者中PIGs和OLIG模块的细胞特征(图11),进一步阐述了人脑组织中Aβ相关分子、细胞表达变化。
作者强调,当将这些数据与小鼠实验结果比较时,不但应考虑到物种差异,而且应考虑到,小鼠模型只反映了淀粉样斑块诱导的病理学现象,而在AD病人晚期,病理学变得复杂,并伴有Tau、坏死性凋亡等其他因素的复合作用,这是在鼠标模型中不存在的。事实上,小鼠模型的病理学结果反映了疾病的早期阶段。从人脑出现淀粉样斑块和神经元缠结到患者最终痴呆,可能需要20年。因此,人类中自淀粉样病变后又有许多额外变化发生,然而,在小鼠中鉴定的PIG和OLIG模块的许多基因在AD后期才表现出显著变化。
六、结论
本研究展示了ST和ISS技术在脑疾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通过ST得到疾病相关基因,再进行GO和WGCNA分析,ISS验证,进一步揭示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变化机制。结果表明,Aβ不是一个“旁观者”,其沉积的确可诱导斑块附近所有细胞产生强烈且综合的反应。当然,未来有待更多研究,进一步确认清除淀粉样斑块是否可逆转AD病程,以及其最佳干预时机。
爱丽慕斯学术团队推出【Amazing brain】系列,解读脑科学相关重磅文章。
下期预告:小编解析【Amazing brain】系列第三篇,空间转录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文章。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702314/
参考文献
1. Chen WT, Lu A, Craessaerts K, et al.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and In Situ Sequencing to Study Alzheimer's Disease. Cell. 2020;182(4):976-991.e19.
2. 中国脑科学研究主要"势力"概览2020版发布 https://mp.weixin.qq.com/s/57fPBBSKMytOOGz142xg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