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决定暂停以地理为主线的诗词分享改为分享《声律启蒙》到现在,转眼间已经过去半年了,我也从紧张备战中考的初三学生,成长为一名高一的学生了,而这段时间我也完成了《声律启蒙》上平声十五个韵部的分享,也可以算是一个完整的段落。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也将从本期开始在古典诗词的引领下和大家一起继续我的遨游中国之旅。
说到广西,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的广西诗词之旅就从探索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开始。在查阅“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的出处时,我发现它的下句“玉碧罗青意可参”其意象正是出自在各种关于桂林山水的介绍中常被引用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所以,本期我就来给大家分享这两句诗的出处: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红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在下面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在下面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赏析文本
从我决定暂停诗词分享到现在转眼间已经过去半年了,我也从紧张备战中考的初三学生,成长为一名高一的学生了,而这段时间我也完成了《声律启蒙》上平声十五个韵部的分享,也可以算是一个完整的段落。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也将从本期开始在古典诗词的引领下和大家一起继续我的遨游中国之旅。
在开始《声律启蒙》的分享之前,我通过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和陈寅恪的《蒙自南湖》带大家领略了中国最西南的省份云南那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斑斓曲折的历史,从这一期开始,我将开始我的诗词之旅的广西之行。
说到广西,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因为我的二舅舅大学毕业后把家安在了桂林,姥姥有时候也会住在他家,所以我从小就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且五岁那年我就去过桂林,还在舅舅家住了好多天,当然也去游览了中外驰名的桂林山水。但那时我太小了,只记得和姥姥家的哥哥姐姐一起撑竹排玩得特别开心,其他的连象鼻山都只是看照片才能有一点点印象。不过去年的十一假期我又一次去桂林看姥姥,这次再去游览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我可是真的被它的美深深地打动了。当我坐着竹筏悠然地漂在漓江上,看着两岸纷至沓来、婀娜多姿的一座座碧绿山峰和脚下清澈见底、倒映着山峰和凤尾竹林的柔美江水,真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什么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阳朔兴坪古镇二十元人民币景点,我好好地欣赏了一番在漓江烟雨和乍阴乍晴中时隐时现的那幅著名的漓江山水图,而且也不能免俗地拿出了二十元的纸币举着和原版合照留念。因为刚坐上竹排时天还下着濛濛细雨,而竹排返程时却雨后天晴,我们还幸运地体验了桂林山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如梦似幻的双重美景,真的是好开心呐!我还去看了龙胜的龙脊梯田,虽然适逢黄金周游人众多,而梯田藏于大山深处,进出的路只有一条,来回都花了三个多小时,坐缆车又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几乎耗尽了我的耐心,但当我从观景台俯瞰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胜景时,我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层层叠叠的梯田巧夺天工给人的感觉简直是象天梯一般直插云霄,无比壮观,其美景令人沉醉,也令人震撼。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壮族和瑶族人民得花了多少艰苦的劳动和心血才创造出了这样的家园和美景啊!桂林的风景不只有漓江山水和龙胜梯田,栩栩如生的象鼻山、骆驼山、斑斓瑰丽的七星岩,还有美味无比的桂林小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很多人都说,在中国人心中,桂林是山水交融的最高境界,是世外桃源的最佳写照,也是一生中必去一次的地方;在世界眼中,这里是东方神韵最生动的体现,是海外游客最想去的旅行目的地。在准备这期分享时,我一边读着写桂林的诗词,一边又想去桂林了。
虽然在我脑海里能马上想起来的写桂林的诗句只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但在看资料的时候我发现历代诗人写到桂林的诗词还真不少,有资料说古时咏唱桂林山水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多达5000余首,我不太确定这个数字准不准,但确实发现那些我们在课本中认识的诗人,还真有一些亲身来过桂林,或闻听过桂林的盛名,留下关于了关于桂林的诗篇。比如在山水诗还未成形的东汉,张衡就把桂林写进了那首著名的《四愁诗》中:“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不过显然张衡是没到过桂林的,因为这里的桂林和“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的太山和雁门一样,都是代指遥远而无法到达的边塞的,这也告诉我们,东汉时桂林还是只有戍边或征战的将士才会去的遥远的地方。到了唐朝,就有不少读书人到过这里了,比如大诗人李商隐就有一首《桂林路中作》:“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诗中描绘了桂林“地暖无秋色”这一与中原最为不同的特色。他还有一首诗题目就是《桂林》:“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描绘了桂林山多江宽的特点以及“东南通绝域”的地理特征,但大约是因为大诗人到这偏远之地来是不得已,全副心思都在望着西北思念中原的愁绪中,所以面对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竟没有留下什么脍炙人口的名句名篇。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也到过桂林,写过一首《始安秋日》这里的“始安”是那时桂林所在的郡名:“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诗中对桂林的气候和自然风貌也有较细致的描写,但和李商隐诗一样,最主要表达的还是江天虽美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的悲情。唐朝更多诗人是没到过桂林也写下过关于桂林的诗的,这些多半是送别被贬谪去桂林的友人的诗,如王昌龄就有《送高三之桂林》、《送任五之桂林》和《送谭八之桂林》等多首送友人去桂林的诗作,其中如“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都用含蓄的诗笔点出了桂林的诗题,寓情于景、蕴藉有余味,不过因为诗的主旨是送别,对桂林的风景并无着笔。而没去过桂林的杜甫在《寄杨五桂州谭》中写道:“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这恐怕未必尽然,我就常听在桂林的姐姐抱怨桂林热死了。明朝的邓云霄就深为桂林的炎热所苦,所以在《桂郡逍遥楼和谢在杭司长时苦旱炎甚》中对杜甫的诗大不以为然:“谁道宜人独桂林,依然炎赫欲流金。”
不过,到了宋代时,桂林山水就已经大名鼎鼎了,诗人的诗作也开始不再特别关注桂林的天气,而深深地被那里的美景所吸引。如李纲在《桂林道中二首·其一》中有“桂林山水久闻风,身世茫然堕此中”,张洵在《蒙亭倡和长句》中也写到“桂林山水冠衡湘,蒙亭正在漓水傍。”而到了清代,“桂林山水甲天下”大概已经成为了世人的共识,诗人的作品已经在细细品味桂林山水那独有的魅力,如袁枚在《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中就对桂林山水进行了十分生动形象的描写:“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还有一首《独秀峰》,更是对桂林山水中的一处代表景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不但突出了桂林的山孤峰独立的特点,连爬到山顶共有多少级台阶都写到了,绝对是有亲身经历的写法。
诗词让桂林山水在文人墨客间声名远扬,而“千古奇人”、古今第一旅行家兼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则更是给了桂林山水最高级别的专业大咖的加持。公元1637年初夏,50岁高龄的徐霞客游历至广西,与向往已久的桂林山水对视,这位阅尽了河山的大旅行家却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转觉神州凡俗矣。”广西之行历时近一年,徐霞客攀山涉水、探洞寻奇,写下洋洋洒洒15万言的《粤西游日记》,在日记中,徐霞客不仅细致描述了桂林山水的千姿百态,更以一个地理学家的敏锐眼光一语道破桂林岩溶地貌的形成机理:“盖江流击山,山削成壁,流回沙转,云根迸出,或错立波心,或飞嵌水面……”“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滴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使得他的这部著作成为世界上首次系统阐述石灰岩岩溶地貌的著作。如果中国在一个多世纪前的国际舞台上有更多的话语权,那么喀斯特地貌这种美丽的地貌景观也许就会被冠上桂林的名字了。
桂林山水的美显然是无可置疑的,但读了那么多首写桂林的诗,发现家喻户晓的几乎没有,我之前读过的也寥寥无几。有了关于贵州和云南的几期分享,我大致能猜到这是因为广西远离中原地区,所以唐代的大诗人们到过的比较少,即使来到这里,也多是不得已,所以一心只想早点回到中原,对桂林山水的美似乎视而不见。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是满怀愁怨悲苦来桂林的,尤其是宋朝以来,因为桂林山水已名声在外,所以也颇有一些文人会在闲暇的时候坐着小船探幽访胜。他们以文人的雅兴打理起周边的山山水水,铺路、架桥、建亭,取名字……这就是桂林最早的旅游开发,他们给桂林留下了蔚为大观的摩崖石刻,不过依然没有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这让我想起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的关于黄山的诗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象黄山、桂林这样太美的山水因为太美了,所以连诗人们的生花妙笔也显得有心无力,还是因为那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没那么丰富深厚,所以诗人们不容易找到感觉呢?
桂林和广西因为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确实很晚才和中原地区有密切的联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界广东,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隔海相望,西与云南毗邻,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这里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和其他岭南地区一样,先秦时期这里是百越之地,广西分属西瓯、骆越。由于地形崎岖,五岭阻隔,中原文化一直未能渗入。住在这里的越族又长期处于割据混战状态,故而人烟稀少,教化落后,一直被中原人看作“化外之地,瘴疠之乡”。虽然广西境内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也有个苍梧古国,但这个苍梧古国主要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区,只是也包括今广西的梧州市、贺州市、桂林市东北部和粤西北地区,所以屈原的《离骚》有“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李白的《梁园吟》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苍梧”指的都是湖南。而这时的广西和桂林还没有进入中央王朝的视野。
桂林市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桂林—阳朔岩溶盆地北端中部,这样的地形地貌虽然风景绝佳,但对于生产力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古人来说可并不美好。好在桂林处在广西东北部,“湘桂夹道”南端,这使它获得了一个历史机遇,成为广西最早和中原建立联系的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攻灭六国,一统天下。为巩固政权,开疆拓土,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岭南。公元前219年,秦王朝举全国之力,发兵五十余万,剑指百越。然而,五岭横陈,河网密布,攻打广西的秦军即使“三年不解甲驰弩”也依然举步维艰。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岭南的土著部落拼死抵抗,而远征的秦军却时常粮草不济、疫病风行,这让大秦的虎狼之师损兵折将,苦不堪言。自湖南进入广西有一条天然低海拔通道——湘桂走廊,湘江和漓江在此擦肩而过,最近处相隔不足30公里。善修水利的秦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这个通道的咽喉之处,开凿一条运河,沟通湘江和漓江,秦军的兵马粮草便可顺水南下,数日之内即达南海之滨!苦于久战的秦始皇批准了这个创想,秦军将士和当地民夫一起,劈山削石,筑堤开渠,把湘水引入漓江。公元前214年,一条总长37公里的人工运河建成通航,这就是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美誉的灵渠。渠成当年,秦军如虎添翼,迅速收服岭南,并在今天的梧州、柳州、桂林、玉林、河池、南宁等地置桂林郡,开启了广西作为一个西南行政概念的历史。
灵渠的开通,把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轻巧地系在了一起,漓江向南汇入珠江,湘江北去融入长江,存在于中原和百越之间的天然阻碍亦被汩汩清流所化解。从秦始皇南征开渠,到唐代张九龄凿通大庾岭路的近一千年间,湘漓水路都是连接中国南北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最便捷的通道。灵渠上繁忙的航运,也一直到1938年湘桂铁路通车以后才逐渐减少。秦始皇设置的桂林郡的郡治虽然并不在今天的桂林市,但“桂林”这个名字从此闯入人们的视野。当战火平息,为征战而开凿的水道又成为商旅要道。商人把耳闻目见的故事流播四海,文人则把脍炙人口的诗篇天下传扬。漓江的江面上舟楫如云,桂林山水也在来来往往的目光和品评中渐渐成名。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桂林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改属始安侯国。三国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从南朝开始,广西一带设桂州,而桂林也逐渐成为岭南西部的政治中心。唐武德四年(621年),大将李靖于独秀峰南修筑桂林城。宋朝将广南路拆分成东西两路,其中广南西路大致上就管理现在广西所在的区域,简称广西,这也是“广西”名称的由来。明朝洪武年间,广西布政使司落户桂林府,此后五百多年桂林一直都是广西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中心,直到民国初年,桂系军阀在争权夺利中把广西的省会在南宁和桂林之间迁来迁去,动摇了桂林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把广西的省会定在了南宁,桂林的名片就越来越彰显为“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而桂林山水也犹如养在深闺的佳人,在出行越来越方便的现代,那夺目的光辉便越来越吸引着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人。这一点从桂林的一些称呼中就可见一斑:中国旅游业态风向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举办地……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甑皮岩遗址的发掘又让桂林获得了“万年智慧圣地”的历史文化新名片。2021年3月,中俄外长会谈在桂林举行;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桂林象山公园考察调研时强调:一定要呵护好桂林山水,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
桂林山水确实是无愧于其“甲天下”的美名,人人也都张口就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这句桂林山水最著名的广告语的出处却一直是一个谜题。直到1983年的夏天,有人在独秀峰一处腐殖蓬草下发现了一块新的石刻,经发掘清理后,谜底浮出水面:这是公元1201年,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因嘉泰改元/桂林大比/而为赶考的士子们所做的一首长诗中的两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读到这两句诗,除了耳熟能详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你有没有觉得“玉碧罗青”的描写似乎也在哪里见过?实际上,如果你读过关于桂林山水的宣传册,多半会看到这样两句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若要追本溯源,这也正是王正功“玉碧罗青”意象的由来。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著名诗人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这也正是我本期要为大家分享的主题诗。
这首诗的作者韩愈我之前为大家分享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时曾经详细介绍过。那次我给大家讲到,在大家上中学的时候都要学韩愈的文章,而他的很多文章老师都会要求全文背诵。但是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我惊奇的发现,课本上只有一篇韩愈的文章,而且还不要求背诵……不过现在我上了高中,可能马上就会碰到要全文背诵的了!但也没关系,我很喜欢韩愈的文章,已经背会了好几篇,其中还有最长的《原道》。在读他的文章时,也真是觉得苏轼那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的评价真的是太到位了!这次因为要分享他写桂林的诗,所以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韩愈一生大概都到过哪些地方。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因为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所以韩愈是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的,他曾随被贬韶州刺史的兄长到过韶州,兄长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后又避居江南宣州。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所以他当然到过当时的首都长安。之后他曾两任节度推官,到过开封、徐州和洛阳。在晋升为监察御史后,除了先后在长安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外,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的韩愈也屡遭贬谪,先后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江陵法曹参军、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河南县令等。元和十二年(817年),韩愈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量移(平调的意思)袁州(今江西宜春)。转任兵部侍郎后又曾出使镇州(今河北正定)。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这也是人称其“韩吏部”的由来。长庆四年(824年),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人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
检视韩愈一生的行踪,会发现他从来没有到过桂林,那他为什么会有咏桂林的诗呢?这就要从这首诗的诗题《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中去找答案了。
诗题中的“桂州”,在前面关于桂林的介绍中已经说到了,其治所正是在今广西桂林。“严大夫”即严谟,“同用南字”中“南”字是韵脚,“同用”说明韩愈此诗为唱和而作,所和诗也是以南入韵。唐穆宗长庆二年,韩愈的朋友严谟以秘书监为桂管观察使也即桂州总管府的行政长官,在离京上任前,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作了此诗赠给朋友为他送别。所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下的桂林并非亲眼目睹、身临其境,当属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印象,但作为功力深厚的大诗人,韩愈却在诗中写出了现在常被大家引用来描摹桂林山水的名句。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吧。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先来看首联“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森”就是茂盛。“八桂”之说源自神话传说中月宫中有八株桂树。《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有“桂林八树,在番隅东”的记载,这也是“桂林”得名的由来。桂林郡因当地盛产玉桂而得名,所以“八桂”自然就成了它的别称,诗人以此紧扣题目中的“桂州”,既点题又引人联想。“兹”意思是“此,这”。“湘”是湖南的简称,“湘南”就是今湖南以南,指桂州。前面我们讲到,桂林在湘桂走廊的南端,所以这一句点名了朋友要去的桂州在何方。首联合起来就是说:郁郁苍苍繁荣茂盛的八桂之地,它还在湘南大地的南方。
接下来看颔联:“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罗是中国传统丝织物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较为轻薄飘逸,适合用来做夏季服饰、刺绣坯料和装饰品。青罗带就是用这种丝织品所做的青色的衣带。“篸”的本义是缝衣针,也指古人用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竹针,后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所以《广韵·平声·覃韵》中说:“篸,所以缀衣”。这里这个生僻的“篸”其实就同于“簪子”的“簪”。这颔联上下句分别描写桂林的水和山:那里的江都像一条青青的纱罗衣带,那里的山犹如一枚碧绿的美玉头簪。
再来看颈联:“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输”就是缴纳;“翠羽”指翡翠鸟的羽毛。唐以来,翠鸟的羽毛是最珍贵的饰品。“黄甘”,一般认为即南方常见的水果柑橘,因成熟的果实是黄色的,故称黄柑。如《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黄甘橙楱。”郭璞注曰:“黄甘,橘属而味精。”《新唐书·萧嵩传》:“荆州进黄甘,帝以紫帉(fēn大巾)包赐之。”但网上的注释说是广东广西一带特有的水果黄皮果。不过查阅同时期其他诗人诗作会发现,杜甫在成都草堂也写过“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黄皮果显然不可能有三寸那么大。而被贬广西柳州的柳宗元在《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说:“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其中“皇树”显然用的是屈原“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的典故,可知这里应该也是指柑橘。颈联两句说的是桂林的物产:户户多缴纳翡翠鸟的羽毛,家家都自己种植黄橙橙的柑橘。
尾联“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飞鸾”就是仙人所乘的神鸟;“骖”是驾在车前两侧的马,代指马车,“不假骖”就是不需要驾马车。尾联就是说:你现在去桂州上任远胜过登仙而去,就像有飞鸾自无须假借驾马车飞升成仙。
此诗首联便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苍苍森八桂”,八桂而成林,真是既贴切又能渲染气氛,把人一下子带到了那个月桂成林充满异乡风情的南方胜地。接下来“兹地在湘南”,虽然看起来只是客观叙述地理方位,说桂林在湘水之南,但因为湘水之地已经是遥远的南国,而桂州更远在湘水之南,那里到处生长着神话传说中月宫里的桂树,多么令人神往,启人遐思。
接下来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桂林的山水之美。诗人一定在中原和江南地区见过许多或壮阔或秀美的山水,但桂林的山水显然不同于中原和江南。那些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而造成的无数奇峰虽然千姿百态,但共同之处就是都孤峰独立、碧绿可人;那蜿蜒于一座座碧绿的山峰之间的江水,则清澈柔美、轻盈飘逸,不知道没有到过桂林的韩愈是听了谁人的描述或是看了谁人的妙笔丹青,竟能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这十个字巧妙地抓住了桂林山水最突出的特点,极为贴切、极为传神。虽然近人有对此不以为然者,如郭沫若《游阳朔舟中偶成》云:“罗带玉簪笑退之,青山绿水复何奇?何如子厚訾州记,拔地峰林立四垂。”认为韩愈这两句诗只是说了山青水绿,没什么出奇的,不如柳宗元在《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中以“发地峭坚,林立四野”来概括桂林的山更能得其特异之处。不过桂林之山虽各呈异态,但拔地独立却是其共同特点,用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的话来说:“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而当桂林形态各异、纷至沓来的山被澄澈碧绿、缓缓流动的漓江之水蜿蜒缠绕,那种山青水碧、水中有山、山水相映的美景,不正恰如仙子柔美飘逸的青罗带和玲珑剔透的碧玉簪吗?“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以其秀丽甲于天下,而不是如川陕华山之雄奇或浙江天台之清幽,如果把山水拟人化的话,桂林山水无疑是一个婀娜多姿、温柔可人又飘飘欲仙的美丽女子,所以韩愈用“青罗带”和“碧玉篸”这两个有鲜明女性特征的意象来作比喻,可以说正得桂林山水之特质和妙趣。恐怕正是因为韩愈这样的比喻,使得原本只是指丝织衣带的青罗带,现在已经成为清澈曲折的江水的代名词。
接下来“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二句则描写桂林独特的物产和当地的风俗人情。上下句分别以“户”、“家”起,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户户家家。“多”见出对于中原地区极珍贵的饰品翠鸟羽毛对当地人来说是极常见的物产,“自”更显出对来自京华的人感到新异的“黄甘”在当地是多么平常普通。
在着意写出桂林山水的秀美和物产的奇异之后,自然也就酝酿够了对那秀美之地的神往之情,于是尾联结合送行之意,说友人严大夫此去赴任桂州虽不乘飞鸾,亦远胜过飞升成仙,流露出作者的祝愿和羡慕之意。这个结尾中规中矩,是送别诗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也因此显得有些程式化。清代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直接批评说:“应酬率笔,七句太俗。”确实,比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千古传颂的送别诗佳句来说,韩愈此诗的尾联颇为直白,而且缺乏新意,也不大看得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因而少了含蓄和韵味。难怪虽然“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现在已经成为桂林山水最美的诗词代言,但这首诗本身却少有人知。
不过总的来说,这首诗将送别的主题寄寓在传神的景物描写中,清丽工稳,质朴淡远,文从字顺,结构工稳,仍不失为一首佳作。当然,对于韩愈这种一流的大诗人来说,这首诗确实也算不上上乘之作,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韩愈跟这位严大夫恐怕并不是感情深厚的挚友,另外,他毕竟没有亲自到过桂林,没有身临其境亲身体验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所以写起来自然在感情上隔了一层。毕竟,风景再美,描摹风景再形象生动,最好的是永远得是情景交融的。
参考反馈题目
1. 你去过桂林吗?如果去过的话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对桂林的印象吗?你觉得“桂林山水甲天下”吗?
2. 你能在桂林众多的风景名胜中选一处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3.桂林既然一直都是广西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中心,为什么现在广西的首府不是桂林呢?
4. 韩愈虽然没有去过桂林,但宋朝一个和咱们群里某同学同名的著名文人却去过,你知道是谁吗?
5.王维有一首《送梓州李使君》,和韩愈的这首《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有点像,找来读一读看看你喜欢哪一首以及它们有什么异同吧。
参考资料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