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脑

    相信大家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你是否有深入思考过其中的深层含义呢?它到底代表了哪一种思维模式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恋爱脑,网络流行词,是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那些一恋爱就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爱情和恋人身上的人,我们就可以形容ta有一个“恋爱脑”。

      恋爱脑具体表现情况体现

恋爱时愿意付出一些不菲的代价去换取对方的满足、陪伴等等。

如放弃某个工作机会去陪对方等行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方(比如为了对方好宁愿做出很大的让步)的行为,并且不是一两次出现而是经常会有如此的想法,即可准确定义为“恋爱脑”。多见于讨好型人格和不正常的依恋模式“恋爱脑”们往往很敏感,成长环境中缺乏安全感。

《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而非人格障碍。

讨好型人格具体表现

1.别人拒绝你时轻描淡写;而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

2.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从不会开口要求,因为担心被拒绝。

3.和别人在一起时,总是怕冷场,一直主动去找话题。就连在微信上聊天,没有秒回都会心存愧疚;每次都会仔细斟酌自己的措辞和表情,对话框里的内容写了又删,总怕说错话。

4.不敢表露出坏情绪,不敢哭,因为怕自己的负能量会影响到别人。

5.别人借了自己钱,不敢谈还钱的事,实在活不下去了开口要求还钱,仿佛是自己做错了事情。

6.网购时通常自己看评论看尺码看说明,能不找客服就不找客服,买回来后就算不满意也不会去退货,自己忍忍就算了。

7.极度敏感,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每次评论一件事要想好久措辞,评论了怕朋友不开心,不评论也怕他们不开心。

8.一天不敢发太多朋友圈,怕打扰别人,怕别人觉得自己很烦,聊天经常撤回,朋友圈经常秒删。

                                      ——来源百度百科


形成原因

        一个人和伴侣的互动模式往往来自于儿时和父母关系的相处方式。

在感情里愿意多付出的人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但因某些特殊原因父母养育责任缺失,由长姐或长兄代父代母照顾弟妹生活。这样的人进入恋情或婚姻中很容易成为一个付出照顾者,这是因其以往责任感和亲情感造成的惯性使然,通常他们付出后不会感到太累并抱怨。这种情况不多,不做深入讨论。而最多的一种则是多付出背后自己内心对爱和关注的渴求。如果一个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和关注时,他一定会寻找办法。当其发现做个乖孩子多付出一些,帮父母做些事情成为有用的人时通常会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后,便会以为这就是获得爱的方式。逐渐的这种用多付出换取爱的行为方式会成为一种潜意识伴随着人成长,在恋爱中也就会潜移默化的表现出来但谈着谈着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的多付出。



“形成原因”来源作者:asd138180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3852952/answer/1183994497

来源:知乎

“讨好型人格具体表现”来自百度百科

解决方法

    1、心理治疗:因为讨好性人格非常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的问题,总是过分讨好别人,贬低自己,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就是过度自卑,没有办法接纳自己,这种人格非常不成熟;


2、精神分析治疗:可以看出来,其没有建立良好的客体关系,这个时候可以进行精神分析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或人本主义疗法,这些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讨好型人格都有很好的帮助;


3、自我调整:提升自我接纳的程度,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优点一定要多关注,学会发现自己美好的一面,从而提升自信;


4、多沟通、交流:需要多和自己的父母、家人和朋友沟通、交流,寻求他们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无论任何时候,来自于家人和朋友的接纳和鼓励,都可以提升我们的自信,让我们更有力量去迎接挑战,而且不会畏惧人际关系的紧张。

5.原生家庭重塑

 

希望我们都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爱自己,然后有能力去爱别人。在爱中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欢迎大家来点评,期待大家提出不同的见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