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节 演说家:如何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口语,不像书面语言那么严谨和正式。感觉上,口语是书面语衍生出来的次一级形式。但在人类语言的真实发展过程中,这个先后次序恰恰是倒过来的。
在过去几千年里,拥有书面语言能力的人地位更崇高。人类的整个文化网络,都是靠书面语言编织起来的。但现在有了互联网和音频视频技术,口语也可以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传播了。这会带来三个结果:
第一,过去大量所谓有“阅读障碍症”的人,他们的创造力可以被释放出来了;第二,口语表达因为加载了更多的信息量,所以传播的效率远远高于书面语言;第三,各个行业都会出现“口语表达”的头部效应。
基于以上三点,能得出的一个判断是:未来,口语表达的重要性会超过书面表达。
书面语和口语最大的区别在于,书面语表达是“离线”的,它不需要与受众同步。书面语看似严谨正式,但其实对它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而口语表达则是“在线”的,它跟听众同步存在。所以出色的口语表达,实际上是更加困难的。
口语表达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严格的自我训练来提高的。本节课,让我们看看罗胖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希望从中能获得关于提升口语能力的方法论。
一、定义此类问题的边界
1、不是私下的闲聊,而是相对正式的表达。
2、听众有选择权,一旦觉得无聊,他们会转身而去。
3、首要目的是清晰表达信息,而不是释放魅力。
二、本节重点
1、体验管理
口语表达,不是表达者一个人孤独地展示口才。真正高水平的表达,是用你的同理心和听众共振的结果。
如果写作是造一座山,那么口语表达就是当登山的导游。作为这个导游,你的任务就不只是领着他攀登这座山,你要时刻关注他的体验。
比如,我们经常能听到讲述者在表达中加入“你看”、“请注意”、“什么意思呢”这些词。很多人都觉得这些都是没什么意义的碎词,但其实它们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听众理解你要传递信息的路标,是你和听众互动的重要界面。
“你看”、“请注意”这是指示性的词,它们像路标一样指出听众要关注的内容。讲述者就是这样带着听众,指着他们脚下的路,不断管理他们接受信息的重点。这叫“指路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断将心比心,体会听众此刻的理解困难或生出的疑问,并替听众说出来,然后解答这个问题。这叫“代入法”。
2、势能营造
口语表达,是一个体验流。优秀的表达者,可以让听众就像在一条河里面漂流一样,顺流而下。这就必须让上下游之间要有落差,有了落差,就有了势能,河流才能流动起来。
所以在口语应用中,组织任何一层意思,都必须意识到,是在把听众从某个起点推到某个认知的终点。你必须有这个过程。这种从起点到终点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从事实到概念。应用于哪些看起来很难解释,但其实很容易抽象成一个概念的事。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往上推的动作。
第二种,是从概念到事实。应用于哪些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不简单的事。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往下沉的动作。
第三种,叫从已知到未知。以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为起点,以听众不知道的部分为终点。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往旁边扩张的动作。
第四种,叫从错误到正确。以一个普遍的认知错误为起点,以一个全新的认知和洞察为终点。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翻转的动作。
上推、下沉、扩张、翻转,背后分别是四种心态意图:这事很简单,这事非常牛,这事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事你想错了。一个有表达能力的人,通常就是调用这四种语态、四种心态意图,来唤醒我们对他所说的话的兴趣。
三、本节核心要点
要点一:指路,像导游一样,不停地给听众指出他们要注意的信息。
白话版:别让客人摔倒,否则他只会记住疼痛。
要点二:代入,将心比心,不断体会听众此刻的感受。
白话版:代替听众,自问自答。
要点三:营造语言势能,从事实到概念,从起点到终点。从已知到未知,从错误到正确。
白话版:人们只对那些能打破固有认知的事感兴趣。
四、我的延展思考
在本节课中,罗胖讲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些技巧,虽然还谈不上系统的方法论,但实用性很强。善用“指路法”和“代入法”能让我们很好的掌控表达的节奏和方向。“营造势能”更是吸引受众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罗胖的讲述,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我们在日常的各种口语情景中,也会有意无意的运用到这些策略。只不过从没像罗胖这样,将其总结和提炼出来。由此,我想到也许这些技巧都有一个共通的底层能力——共情。
不过今天我不想阐述关于“共情”的问题,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以我的能力还无法驾驭。我想从另一个比较小的维度延展一下。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正式的表达场景,比如面试、汇报、提案、演讲等。在这些场景中,也会经常遇到一些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弱的人。如何应对这些“笨嘴拙舌”的人,其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很多人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不关自己的事,是对方的问题。如果是演讲类的表达情景,我们自然可以转身就走。可如果表述者是面试、汇报、提案这种情景,我们转身就走就太不得体了,而且这等于是放弃了原本的任务或目标。
那作为听众的我们,如果能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许能让表述者的表达更顺畅,更有效。注意,这不是要帮他们改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没这个能力和义务。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一些小技巧,帮助表述者提高表达效果,让事件顺利的进行下去。
“笨嘴拙舌”的人,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表述时赘词很多。我们经常会遇到一说话就各种嗯、啊、哦、这个、那个、然后、就是……的人。这些没有任何含义的词就是赘词。当一个人在口语表达中连续出现两个赘词甚至更多时,就会严重影响表达的质量和效率。而遇到赘词过多的表述者,听者会产生烦躁的情绪,从而影响理性思考和判断。
赘词频繁出现,是因为头脑的思路跟不上表达的节奏,为了不中断表述,会下意识的加入赘词,给思考争取时间。而导致思路跟不上表达节奏的最常见原因,就是紧张。
很多人平时表达挺流利的,一旦面对上位者进行正式的表达或者当众演讲,就会很紧张。当然,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正式的表达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关系到责任、利益甚至前途。而演讲更是触动了早已嵌入生物基因中的恐惧——绝对的暴露代表极度的危险。
当表述者的大脑被紧张情绪占据了大半,思考能力必然就会下降,于是说话就结结巴巴,赘词很多。那我们要做的,自然就是缓解他的紧张程度。这种缓解必须是潜移默化的才有效,直接说:“别紧张”是没有用的。所以给予表述者的帮助应该是“隐蔽”的。
拿面试举例,一般情况下,面试者都会有意识的让被面试者多说话,问一连串自由度比较大的问题,以此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和信息维度,作为判断的依据。但当被面试者很紧张时,这种策略非但不能让我们获得有效的信息,还可能错过一些可育之才。
这时候我们需要反常规的操作。面试官可以将自由度比较大的问题拆解成有具体情境的小问题。这可以促使被面试者面对每一个小问题的思考路径变短、广度变窄、逻辑变清晰,那么他的回答就会相对聚焦、准确和简练,表述自然流利一些。
同时,面试官可以有意识的增加说话比例,放缓自己的语速,换一个轻松舒适的坐姿和表情。从一问一答的正式询问模式换成由好奇心驱使的聊天模式。这能缓解对方的紧张,让表述者感受到我们的善意,从而帮助他提高表达质量和效率。我们作为面试官,也能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当然,“笨嘴拙舌”的原因不只是紧张,还可能是词语匮乏,也就是常说的语文没学好;又或者是前言不搭后语,其实就是逻辑混乱,等等。对于这些情况,作为听者要如何应对才能帮助表述者,我还没有想到很好的方法。我会将这个问题放在心里,等遇到对应的情景,会持续思考,希望未来能让自己的应对更有效、更从容、更得体、更有温度。
201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