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在饮食方面曾吃过很多种菜,我印象最深、最触动我味蕾的 舌尖上的记忆,是一道再普通不过的家常熬茄子。
那是一个夏天傍晚,全家一块在院子里吃晚饭。晚风拂过,闷热中夹杂着丝丝凉风,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红红的火烧云。三岁左右的我坐在饭桌一角,一手拿块馒头,一手拿手筷子,略显吃力地用筷子夹菜吃。菜是普通的熬茄子,吃到嘴里时辣乎乎的,倒也可口。母亲在一边提醒着我,若太辣就少吃或别吃。我未置可否,却不停地夹菜吃。幼小的心灵深处有种悲壮情怀,在内心生发。还有一个原因,熬茄子确实好吃。并且,这是我舌尖上的最早记忆!
上世纪70年代,温饱就是很多家庭的奋斗目标。在吃饭方面,人们也没有过多的选择。一年中除了过年过节,能够吃几天白面馒头和水饺,其余时间基本就是窝头就虾酱咸菜。更有甚者,农闲时这些也不是敞开吃,而是以地瓜、胡萝卜为主。短缺时代,人们不得不去精打细算过日子。
村里有户人家,家长规矩大。一日早饭,家里做的咸粘粥(一种油炒锅,做的非常粘稠的咸汤)。因小儿子吃饭时,咬了一口窝头,喝了两口咸粘粥,结果招来父亲的一顿训斥。说他是不过日子,这样奢侈是不行的,应该一口窝头或两口窝头喝一小口咸粥才行。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不是不想让孩子吃饱吃好,实在是日子不富裕,只能能省就省。
所以,我最初的舌尖记忆,印象深刻,历久弥深。我自此就想当然地认为,熬茄子是可口的,茄子本身是辣味的,殊不知是辣椒熬茄子的缘故,只是我只知有茄子,未知有辣子罢了。
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早已不是问题,吃好也不再是什么奢望,而是生活的日常。吃过的各种各样的饭菜自先不说,单就茄子来说,就吃过多种做法的,有些甚至自己也会做。比如:有蒸茄子,炒茄子,红烧茄子,地三鲜茄子,油焖茄子,风味茄子,鱼香茄子,茄子炒肉,糖醋茄子,酱烧茄子,干煸茄子,海米烧茄子,西红柿烧茄子,糖醋茄子等等等等。
然而,这么多种做法的茄子,吃过后味蕾的记忆印象都赶不上最初的记忆中一道普普通通的辣熬茄子。看来真是“时位之移人也”,“爱到深处情自浓”,人生至味是“初见”。
曾有哲人说过,人有三种生活,自低到高,依次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物质生活方面,大可不必无止境,古人云:广厦万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庄子《逍遥游》中有“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有精神生活充实和灵魂生活的丰盈,才是人一生永无止境的追求。
人生苦短,快乐不应放在追求无止境的物质需求,而应该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把有限的生命,用于去帮助和服务于社会,这样人生才会充实,才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