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估计人人都读过一些吧?我小时候童书很少,但也读了一本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那些美丽的忧伤一直存在记忆里。
最早给腾腾买书,我并没有什么框架和计划,多数是随波逐流,看大家的推荐买,而且以图画书为主。
这套“永远的珍藏”,就是2012年跟风买的:
那时候他已经可以独立阅读了,抱着看得很过瘾。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直是小学必读书目。力力读小学后,也要读了。一年级学校举行讲故事活动,让买的是“宝宝的第一套童话故事绘本”,就是那种缩减配图小本,20本,某宝19元还包邮。
三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终于正式引入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老师没有指定版本,我给力力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统编语文教科书必读读本,曹文轩、陈先云主编,字体比较大、行距宽,适合学习独立阅读的他自己读。
不过,读了还不过瘾:那个什么故事,同学的书上有,我这本没有!
好啊,珍藏出场!厚厚的一大本,随你想看哪个故事……
我还买了不少童话图画书,因为插图太美。
最近力力同学的阅读功力大增,天天扒拉书架找书。文字多多的童话图画书,一次可以读几本,吃书的感觉。这些童话图画书,大部分以前共读过,现在又自己重读,这个年龄段很喜欢童话故事啊!
为什么要读童话
其实,为什么要读童话?
喜欢读的背后,有没有什么理论支撑?
这几年,研究童话的书引进了不少,比如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贝特尔海姆的《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卡什丹的《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以及艾伦·B.知念的“童话与心理学”四部曲。
关于人生,贝特尔海姆在《童话的魅力》中写到:
如果我们希望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不是苟且活着,那么,我们的最大需求和最艰巨任务就是找到人生的意义。
贝特尔海姆是儿童自闭症经典研究的发起人,他意识到对于那些心理严重失调的孩子来说,治疗的主要任务是为他们恢复生活的意义。而童话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童话故事可以针对所有层面的人格心理,传达既明显有含蓄的意思。
从心理学技术层面分析是这样的:
通过一种人格心理分析模式的运用,童话给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心理带来重要信息,无论当时哪种心理在什么程度上处于活跃状态。通过呈现普遍的人类问题,特别是那些事先困扰着儿童内心的问题,这些故事与他开始萌动的自我进行对话,鼓励这一自我的发展,同时减轻其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压力。随着故事的展开,来自“伊底”的压力得到有意识的承认和体现,而且故事表明了按照“自我”和“超自我”要求去满足这些压力的途径。
换一种说法:
这些故事是从儿童的真实心理和情感状态出发进行讲述的。它们以一种儿童不知不觉就能明白的方式谈论他们严重的内心压力,而且丝毫没有轻视成长所必定经历的最重要的内心斗争,为孩子暂时和持久地解决紧迫困难提供模式。
或者就像卡什丹说的:
童话讲述的是人类永恒的勇气和弱点,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所以,抽些时间放下杂务,和孩子一起好好享受童话吧。
关于版本
如果是三年级的孩子,建议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配套读本:
如果是读给孩子听或作为补充,我觉得“永远的珍藏”很合适。
当当很早就是缺货状态了,京东还有,这几天有“100-50”活动,值得出手。
(如果你有强迫症,可以连后面出的那本《苏格兰童话》一起收了,哈哈)
孩子读童话,原汁原味很重要,不要买缩略版或改编过的版本。
除了“永远的珍藏”,还有下面这些选择。
安徒生童话,叶君健译本最经典。
叶君健老师前后历经40多年的努力,将安徒生童话从丹麦文翻译成中文,1988年获得“丹麦国旗勋章”,他的译本被丹麦安徒生博物馆收藏。
这一套是全集:
亲近母语的经典童书阅读指导版,也是叶君健译本:
格林童话,经典译本是魏以新或杨武能翻译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亲近母语这两个版本,都是魏以新译本:
译林出版社的,是杨武能/杨悦译本:
我的儿童文学(字书类)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