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冷的季节去了哈尔滨,一条果戈里大街,临街的商铺也多是果戈里打头,走进最有名的果戈里书店,看到这句话,深感欣慰。
青旅老板的爸爸告诉我们,那个书店都是年轻人待的地方,“你们去拍拍照啥的,挺好看。”听到这话,我有些惭愧,很多书店渐渐成了我旅行打卡、拍照的地方。好像只有在学校图书馆才会有学习读书的氛围。
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手机已冻得关了机,索性就用眼睛感受一番“纯欧式书店”。
看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生平,却未提及他是否有长期旅居于此的过往。但书店走廊的墙壁上装裱着各种各样的教堂旧址,大概19世纪他的影响随着俄国东正教传教士的脚步渗透到这片土地。
奇怪的是,这个书店拍照的人很少,没有先锋书店随处留影的人,没有排长队寄明信片的年轻人,没用猫的天空之城里的少女心,我被这位读书少女吸引,打开一本书,走进一个世界,安静美好的模样仿佛在与作者默默对语。我是个习惯孤独的人,我定定地望着她,好像自己小小的心灵也得到了安放。
早已被《活着》虐过的我,拿起一本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过去总是习惯性的随便翻几页,这次我决定走进一章节。身旁一位母亲小声呵斥吵闹的小男孩儿。真正读书之人必是宽和的,对周遭也多是理解。
随后,我坐在角落的枯草垫子上,读起了《曾国藩家书》,我喜欢竖版繁体的历史感。
“我喜欢读书,你喜欢我也没有用。”
这大概有些孤傲,书读的多了总会有些自命“知识分子”的清高。在学校里,我曾偏执的跑到图书馆最角落里唯恐别人打扰,也不愿与人相对而坐,丝毫声响都像是打扰了我读书的仪式感,对附近情侣的低语更是嗤之以鼻。想来我那时也并未真正走进书中,或者私心杂念让我的心态走了形。
我一个人渐渐成了习惯,读书性价比很高,不用顾及别人的感受,不必为人际周旋,不必刻意装扮自己取悦他人。但这样的时光总是奢侈的,或许快节奏的任务会让你在偷得半日闲时捧着书惴惴不安。
有一年考试周,我还在图书馆的书架里拿着复习资料走来走去,嘴里默念的是专业知识,隔壁书架里突然多了一道身影,隐约可见俊逸的侧颜,他借走了几本书,正要进到我这排书架时,相视一眼,他转身悄悄走掉了,我抬头看到那排书架上标着散文选集,印象里的男生大都借阅历史侦探小说类,却从未见一人钟情散文,想起他那温润的气质,也不觉得奇怪了。
我曾不止一次提起,喜欢安静爱读书有修养情怀的人,我也更相信爱读书的那个人也一定具备这样的气质。各自读着自己的书,没有言语交流却并不觉得尴尬。
我会和朋友们嬉戏娱乐,却更习惯独处,我想我是活在故纸堆里的人。但人总归要回归现实。
即将毕业了,大学四年,待的时间最久的地方是图书馆,离开最不舍的还是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