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心理学-百法

《解脱心理学---百法》 

--- 录音稿,内部交流用,请勿流通

这次安排主题讲座是解脱心理学,讲这个题目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大家都知道解脱、开悟是佛教三乘佛法的核心目标,小乘、声闻乘要追求解脱,大乘也要解脱。但很多人对解脱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点上,我们希望解脱,但对如何解脱的心理过程,不是十分清楚。

首先跟解脱有关的我们会想到开悟。禅宗在中国影响很大,很多人喜欢顿悟,但对顿悟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一个点上。顿悟的产生有没有一个心理过程,这一点不是很清楚。从教理上看,无论是《百法明门论》还是《阿比达摩》论典,它会给我们提供一个迈向开悟和解脱的心理过程。如果我们了解并遵循这个心理过程,解脱就会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第二是很多人对修行的认识偏向于事相,每天拜多少佛,做多少功课,打多少坐,做多少佛教事情。当然这些修行也很重要,但我们需要知道修行最关键是什么,用什么心在做事。如果用心用错了,所有的修行都有可能成为我执,成为名闻利养的增上缘。所以修行不止是做什么事,重要是用什么心做事。因为修行要成就的是我们的心。如果用贪嗔痴去做佛教的事,虽然每天在做事,每天在修行,最终成就的是巨大的凡夫心。如果我们用正念,用利他心去做事,最终成就的是智慧和慈悲。如果用错心,就像《楞严经》讲的蒸沙做饭,再长时间也做不成饭。《百法》事实上是帮助我们去了解我们到底有哪些凡夫心,哪些跟解脱相应的心。我们的心灵世界由各种各样的心理组成的,当这些心理出现的时候,我们认不认得?如果没有学习百法,我们是认不出来的。认不出来我们就会认贼作子,财富被偷光、家业被败光还认为它跟我们是最亲的。所以凡夫心给我们的生命制造了无穷无尽的麻烦。这是帮助我们了解心灵世界、了解如何用心。

第三点,印度文化最关心的就是轮回与解脱,这也是佛法最关注的核心问题。佛法的纲领就是轮回与解脱,四谛法门解释了两重因果,轮回的因果和解脱的因果。印度各种宗教对轮回和解脱因果都会做出不同解释。但佛陀是大智慧,对轮回和解脱的因果看得最清楚。我们学佛,发出离心、发菩提心,要走向觉醒和解脱,但对轮回和解脱的理解多半偏向于一种现象,好像解脱是从一个地方走出来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所以讲到出离心,在家居士就比较害怕,家庭、感情、事业怎么办?其实佛法说的出离和解脱,实质上是出离一种心理现象,出离的是内心的迷惑和烦恼。解脱也是成就一种心理现象,是成就内心的智慧。解脱心理学是我对佛教心理学的一种理解,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学,佛法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心性之学,用一个时髦的词,佛法就属于解脱心理学。

基于以上原因,这次讲座我们安排了这样的题目。讲这个问题之前,先跟大家交代一下,佛教心理学跟世间心理学有什么不一样。从世间心理学上说,正常的贪嗔痴不是问题。只是过分的贪嗔痴造成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如焦虑症、焦虑症等才是心理问题。从佛法角度讲,贪嗔痴本身就是心理疾病。凡夫之所以是轮回病患者,是因为生命里都有贪嗔痴,都在不断制造痛苦,制造轮回。佛教心理学不仅要解决异常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贪嗔痴。如果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贪嗔痴,生命就会不断制造烦恼和痛苦。所以讲到解脱和涅槃,就是要解除和平息内心的贪嗔痴,真正享受到生命中空性的宁静和欢喜。这是世间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不同的地方。

  接下来进入解脱心理学的话题。今天主要围绕唯识学的《百法明门论》来解说。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和潜意识在唯识宗中分为八种识,八种识可以分为四组。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什么是前五识,我们现在就是在用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眼睛对世界的认识等等。前五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渠道。如果我们的眼睛坏了,就失去颜色的世界。耳朵坏了就失去音声的世界。每种识的生起都是有条件的。这是根据我们的五识,有色身香味触。我们能够认识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认识。从佛法来说,五识的认识偏向于直觉性,感观,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心理世界系统里,最活跃的是意识。意识的作用有几个方面,首先人是万物之灵,因为我们的理性、意识特别发达。因为有了理性,能够通过不同文化的学习,对世界进行思考,会有抉择和判断。当然我们的抉择、判断和思考不一定是对。这跟我们的感观、经验以及所学习的文化知识有关。所以理性对人类来说是双面刃。佛法能够开启智慧、证得真理,是因为人类有理性。但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不能正确使用理性,理性也会给世界和人生制造无穷无尽的痛苦。所以佛教认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是一切智慧开展的前提。理性帮助我们导向智慧和光明。但同时佛教告诉我们知之一字,众祸之根。理性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所以要善用理性。我们对世界进行分别、思考和选择以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从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到思想的行为。这在佛教里叫做业。佛教认为生命是无尽的累积。我们过去的行为决定了现在的生命累积,现在的行为决定了未来生命的累积。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业是非常重要,业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从佛教角度叫因果。因果来自我们的心念,来自我们的认识。我们可以改变命运,但改变命运也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改变习惯很难。如果我们有能力改变习惯,就有能力改变命运。这是意识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行为决定我们的命运、性格和人格。我们今生做人,来生能不能继续做人呢,在十法界里边,到底会进入哪个法界、哪一道,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业就像导弹,能够推动火箭上天,进入不同的时空。我们的生命进入不同的六道,业力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反过来如果我们要改变命运、要解脱,还是要发挥意识的作用。所以修行也要靠意识,要接受智慧的文化,来认识世界的真相。重新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命运。所以佛教讲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是我们改变命运非常重要的途径,人要跳出自己的局限是不容易的。我们不接受智慧文化的学习,永远都看不清自己,不清楚世界。永远要受困于自己生命的局限。但理性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学习智慧文化,跳出自己生命的局限。所以第六意识在修行中非常重要。

接下来介绍第七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这是我们潜在的自我意识。我们为什么会有我执,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特别在乎自己。这是潜意识里的末那识,有四个烦恼与它相应:我痴,我爱,我慢,我见。一种无始无明,不共无明。人对生命的开展有两种最基本的力量。一种是觉醒的力量,佛陀来到世间,发现每个人都有觉醒的力量,都能成佛。因为我们有觉醒的力量,所以能够完成生命的自我拯救。另一种力量是无始无明的力量。这个末那识与无始以来的无明力量相应,对阿赖耶识这个生命的载体不能正确认识,导致我们看不清楚自己和世界,所以产生我执,把阿赖耶识执以为我。这个我事实上是错误的认定,这种错误认定是人类烦恼产生的根源。所以一个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原因是潜意识里末那识这种俱生我执导致我们无始以来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第四组第八阿赖耶识是生命的载体。前五识、第六意识的活动,生命延续过程中都是有中断的,晕过去或者睡眠很深的时候,意识是不活动的。但我们不是死人,原因是阿赖耶识还在产生作用。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载体,贯穿我们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前生、今生到来世,生命的现象千变万化,但我们内在有一种心灵的力量始终贯穿其中。他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就像流水一样,好像有变化,好像没有变化。从这一生到来生到底有什么关系,一般宗教认为有个固定不变的灵魂贯穿着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佛教以缘起去看世界,认为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贯穿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阿赖耶识。它的特点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这是佛教与一般宗教最大的不同。其次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海洋。西方心理学像佛洛依德提出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潜意识就像大海的一座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冰山,其实是露出海面很小的部分。海底部分就像我们的潜意识。所以我们的心灵世界,到了意识这部分,在我们生命中是微不足道的。

阿赖耶识储藏着我们生命无始以来的经验。我们说生命就是一种累积,到底如何累积?人的行为分为三种:身体,语言和思想的行为,在心灵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就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行为。各种各样的语言。这些心理活动,语言,行为,每种行为发生之后都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力量,这就叫种子。我们不知不觉每天在心理世界播下各种各样的种子,贪的、嗔的、仇恨的、慈悲的种子。各种各样文化知识的学习,各种各样经验,所有的一切都会在内心播下种子,都会形成相应的心理力量。这些心理力量(种子)会活动,唯识宗里叫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我们这样就不会白学。我们从事各行各业的学习,在学习中就是现行熏种子,有了种子之后,就会有一种能力,一种思考,一种认识。然后面对境界时,相应的认识,相应的能力就会产生,这就是种子生现行,各种能力在学习中不断重复。但这种重复不是机械的重复,每一次的重复都会介入意识的成分。所以在重复中各种各样的心理力量在不断成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就是生命长期积累的结果,因为每个人的思考、认识、经验不一样,所以成就了每个人的独特性。我们的内心就像一座心灵花园,有非常美丽的花朵和果实散发出芬芳 。有很多善的、慈悲的、爱的力量,这些心理产生作用的时候,会给生命带来一种滋润、一种幸福,也会给社会、他人带来快乐,带来滋润。我们的内心也有很多不善的心理力量:贪婪,仇恨,焦虑,对立,狭隘,嫉妒等,这些不善力量产生作用的时候,首先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即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当负面情绪、心理疾病起来的时候,我们可能饱受这些负面情绪,心理疾病的煎熬。这些负面情绪产生作用时,同时也伤害别人。所以佛法把这些内心种子分成两种类型,杂染的种子和清净的种子。杂染的种子包括烦恼杂染,业杂染,是内心不善的力量。这些不善的烦恼力量是需要去改变和消除的。唯识与哲学的不同就是它提出一个概念叫做转依。依就是生命的依托。我们是健康还是不健康、是美好还是糟糕的存在?我们通常不太关注自己的存在状况。但事实上怎样的存在,不仅关系到当下的幸福,也关系到尽未来际的幸福。但是现在人更关注的是身外的存在,我拥有多少的财富、多高的地位,而忽略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其实你是什么比你拥有什么更重要。这是一定要清楚的。

现在人多半舍本逐末,不太关心自己的存在。为了金钱和地位把自己变得一塌糊涂。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把心态、健康搞坏了,最后根本没有幸福的能力。唯识就是围绕着我们是怎么样的存在来改变、转变我们的存在。一个是转染为净,一个是转迷为悟。在我们生命的花园里,有很多烦恼的种子,有荆棘、杂草、很多不善的种子。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清理这些种子,就像整理花园一样,统统把它们清理掉。另外我们内心也有很多善的、慈悲的、爱的力量,我们需要培植它们,给他们阳光和土壤,给它们浇水施肥,把生命的能量与关爱赋予它们,最后生命中良性的种子就会得到成长、改善,我们的生命系统就会不断地优化。这个是转染为净。解脱心理学就是转变这些杂染的心理,轮回的心理。同时要建立和发展内心跟解脱相应的清净心理。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迷悟依,也代表内心两种不同的力量。迷的力量立足于无明的力量,悟就是通达空性,开启智慧。当我们内心能够体认空性,体认觉性,从迷惑中走出来,我们就能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这是修行中所要做的,转变生命两种力量。以上两点是关于意识和潜意识在修行中的关系和作用。佛教心理学是建立在对八识的认识基础上,所以佛教把八识叫做心王。然后还有五十一种心所。心所就是跟随和配合心王活动的心理,就是心理活动。解脱心理学,更加侧重各种心所,也就是心理活动层面来说。

接下来分享第二个问题——解脱的心理。唯识宗把人的心所分为五十一种,六个类型。遍行心所是常规的心理,就是心理活动常规的心理过程。遍行心所分为五种,这五种是轮回心理和解脱心理的基础,轮回心理和解脱心理都是从这些基本心理发展出来。如果我们对这些基本心理不了解,就会不知不觉进入并发展轮回的心理。当然我们无始劫来都在发展轮回心理,关于轮回心理的过程,佛教讲得最明白的是十二因缘。轮回的河流里,它由十二种心理构成了轮回的链条。这个链条让我们一生又一生进入轮回。十二因缘里跟遍行心所关系密切的是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名色前面还有无明,行。生死轮回的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是轮回产生的根本,因为无明,因为行,所以五蕴在佛教里由名和色两部分组成。名就是思想这部分,色就是物质部分。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我们生命体是有物质和精神构成的存在。因为五蕴发展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有了六根,我们去缘六尘,眼耳鼻舌身意,每种感观会去找各自的对象,所以会营造出六触,眼睛的感觉,耳朵的感觉。与世界接触过程中,有了触之后,会产生痛苦和快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我们对痛苦的感觉会耿耿于怀,对快乐的感觉依依不舍。然后会产生爱,爱就是黏着,因为黏着就会去占有,因为占有就会去造业,然后导致生死轮回。

五种遍行心所第一种叫做作意——警觉的心理。大家有没有体验过警觉的心理。比如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很危险,就会有警觉的心理。这种警觉的心理在修行中很重要。无明有警觉心理就不会掉进五欲六尘,警觉跟觉知有关系,因为我们缺少警觉,就会不知不觉陷入各种习惯心理。如果有警觉,就不会掉入惯常的心理。所以修行要用好这个警觉心理。有警觉我们就会选择一个对象,并安住在这个心理对象上,这是作意心理的作用。

第二个触非常重要,在佛法里叫十二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缘色身香味触法,根尘缘六尘的接触过程中,触有生产的意思。就是六根缘六尘的过程中,会生产出各种心理活动。在根尘接触中,会随着串习产生各种贪嗔痴慢疑的心理。所以阿含经讲十二处是漏处,烦恼生起的处所。为什么是烦恼生起的处所,因为我们缺少智慧的观照。真正的修行古代大德都是在六根门头,接触六尘时,保持一种智慧的观照,就不会陷入烦恼心态。但如果缺乏智慧观照,就会不知不觉进入串习里。看到一个人喜欢、不喜欢,你的习惯在根尘接触过程中,所有好恶之心自然就表露出来。所以十二处是修行的处所,是修处,在六根门头去修行。

然后我们在接触世界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感受,所以触之后就是受,这个受一共分为五种,苦乐忧喜舍。我们每天面对不同的环境,心都在苦辣酸甜不同感受间徘徊。有了受之后,我们对认识对象有了想法,然后会付出行动。这个过程是就是受、想、思,想就是想法,思就是行动,受就是情感。在根尘接触过程中产生情感,会产生各种心理的想法,然后采取行动,我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根尘相处中,面对这种想,我们要建立观察,对受怎么处理,对内心产生的想法,心念怎么处理。这个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会导向轮回,一种会导向解脱。比如对乐受贪着,就会导向轮回。如果我们在四念处中观受是苦,本质就是痛苦,不黏着。它是缘起的、无常无我的,做这样观想的时候,内心观照的智慧就会生起,当下就能平息贪着。所以六根门头面对这些境界,应该怎么去处理?关键首先要有正见。如果没有正见,六根门头面对现象,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产生错误的认识就会陷入轮回,如果能够对它正确认识,内心就是生起观照的智慧,那我们就不会产生不善的心理。这是五种遍行心所,是解脱的基础心理。

接下来第三点——解脱的心理建设。我们虽然有五十一种心所,有很多烦恼的心所,烦恼心所我们现在不用修,它在我们内心占据主导力量。现在我们需要知道这些烦恼心理的过患,我们要改善生命,就要摆脱这些不善心所。那我们就要去培养与解脱相应的心所,在我们内心具备这种潜质,但这些心所还没有产生作用,这是我们要清楚的。在百法中有五种心所——欲,胜解,念,定,慧,叫别境心所,它们通三性。在三十七道品里有五种心所与别境心所很接近,叫五根、五力。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别境心所可以作为迈向解脱的心理建设。

首先是欲,很多人会想着是不善的心所,但佛法认为欲望有三种性质,有善的,不善的,也有不好不坏的。比如吃饭既不是善也不是恶。一个人为了欲望不择手段,那就是不善。如果为了解脱要利益更多的人,内心产生这样的想法,这就是善法欲。佛教里说的出离心,菩提心都是善法欲。我们想禅定,想要解脱,如果没有欲望,那就意味着没有动力,没有动力会修不下去。修禅定四神足里边第一个就是欲。我要修禅定,我要修解脱的强烈的愿望,这个很重要。

第二种叫胜解,在佛法修行里,见道之前的资粮位,加行位都叫胜解行地。胜解行地就是殊胜的见解,在佛法修行里边,正见非常重要,就是眼睛,是解脱的根本。没有正见,修行就不知道修到哪去。所以八正道第一个就是正见,我们首先要修习正见。要了解佛法的智慧,它对世界的认识,它看世界的方式有什么特点。佛法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缘起。通过缘起的观察,佛陀发现我们看到的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空。一切现象存在因果规律,有着前因后果。这一切现象又是无常、无我,无自性,空。学习佛法就是学习这种认识。你要对这种认识生起坚定不移的信任,相信世界就是这回事,当然佛陀不是要把这种认识强加给我们,而是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反复推敲,发现无常,无我,空,世界的真相确实如此,我们对世界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认识是错误的,不依赖任何条件独立存在的认识也是错误的。这时候我们对佛法正见就产生一种胜解,佛经里也翻译为信解。你对它的理解是强烈的一种相信,不是简单的知识和认识,而是对它的确认。在书院里我们所有的法义要通过观察修,安住修来形成一种正见。一方面用正见去待人处事,另方面用正见来做禅修。

所以胜解以后就要念。当然胜解不一定全部是对,如果我们接受了一种错误认识形成胜解也是很可怕的,这就是坚固的邪知邪见。这里的胜解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所以胜解也是通三性。接下来是念,念就是对我们所认识的对象,所经历过的事情把它记住,以铭记不忘为性。我们有各种不同的心念,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对境。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如果立足于解脱的禅修,我们需要在胜解的基础上,在佛法正见基础上,在六根接触六尘时,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要学会用智慧来观察。这个观察的对象阿含经里归纳为三十七道品四念处。我们的修行要找到一个爆破口,四念处就是爆破口,总结的四种东西就是身,受,心,法。怎么观察身体。通常我们把身体执以为我。那么到底有没有我,到底是不是永恒?我们要对它进行重新审视。还有我们面对各种受,也有习惯性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对不对,现在要重新认识。还有各种心理活动,各种心念,怎样来处理心念?比如各种心念,各种烦恼,如何面对、如何处理?第四个是法,除了身心之外的五欲六尘,种种对象。没有修学佛法之前,我们对这些现象的处理,基本上立足于无明,我执,贪嗔痴,爱取有,老病死,顺着十二因缘的生起次第,生命就会导向生死轮回。现在想要解脱就要用解脱的佛法正见,学会用缘起去观察。比如禅修过程中对身体的观察,通常会通过观呼吸,呼吸长,呼吸短,呼吸的生起,熄灭,对呼吸现象保有正知。正知要建立在正念的基础上。首先是要正见,然后有正知。正知的最高境界是正遍知,这就是佛陀的最高成就。我们先要具备正知。对每个行为的产生,每个心念的生起,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都清清楚楚,这是正知。然后正知之后需要有正念,正念就是选择一个所缘境,然后把心安住在这个对象上,不要让心东跑西跑。比如呼吸的时候我们要选择一个目标,呼吸就是目标,然后我们的心专注在目标上,同时对呼吸过程保有清清楚楚。如果从目标离开,正知马上发挥作用,发现正念已经离开,然后再回到正念、安住正念。因为有正念,它会让我们的心更加明晰,因为有正知,我们会知道心逃掉了没有。正知和正念是禅修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四念处的修行,核心就是正知正念。我们透过对身体的观察、对感受的观察、对心念的观察、对法的观察,观察过程中始终安住在正知正念上。然后在正知正念中持续安住。

念之后进一步就是定。定就是心一境性,把心专注在一个境界上不会乱跑。佛法有九住心,就是把心专注在善念到入定分成九个步骤,叫九住心。前四个步骤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这个过程是我们的心选择一个善的所缘境安住之后,接下来能够将安住的时间越来越长。不会乱跑。从飘忽不定到安住,从短时间的安住到长时间的安住。这是前面四个步骤。后面三个步骤是调顺、寂静、最极寂静。比如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有很多心念在挣扎,因为他们想要活动。我们安住时他们不舒服。我们也知道它们在挣扎,但不会跟着它跑。这个过程是调顺的过程,安住的力量越来越强,那些想要带着跑的心念就会调伏下来。调顺过后就会进入真正的安住,从安住到安住,最极寂静。当我们的心长时间安住,心慢慢静下来。静下来以后还要第八和第九两个过程,第八过程,你要用心,专注一趣才能持续安住,还要努力去做。第九步就不需要努力了,很自然就安住在这个状态了。到底安住什么,还是安住在正知正念,从正知正念的修行到定的成就。

定之后第五个心所是慧。禅修过程中不仅是安住,安住过程中境界出现时,比如对身体现象、呼吸、走路的所缘境,对内心的种种感受,种种心念的生起,它需要做一个智慧的观察,认识到呼吸的本质是什么,身体的本质是什么,学会用缘起的智慧来观察。比如心念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用阿含的见地来观察,中观的智慧、楞严经的智慧来观察,同样观察这些受、这些想、这些心,观察他们是无常、无我的。用缘起智慧去观察它们,根本就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心念是什么东西,在智慧观察下,每个心念也是众多因缘和合,构成当下的心念活动,心念本身是没有自性的。比如我们很生气,真正去观察生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审视,你会发现这些情绪根本不存在。是没有根的,所以禅宗里叫觅心了不可得。因为是无自性的。在中观里有观来去品,讲人的动作,走路的动作,去一个地方。去这个动作到底有哪些因素构成?它离不开大地,离不开去的动作、去的地方,有众多因缘构成去的动作。如果我们对去这个动作进行解构,结果你会发现去这个动作其实了不可得。这就是用佛法无自性的见地去解构每一个现象的存在。在解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些东西根本就了不可得。你在这些现象上所产生的执着烦恼,因为这个解构最后都空掉了。所以佛法帮助我们用智慧的观察,比如用楞严经的视角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藏妙明真心的作用,每个起心动念都是觉性的作用,当我们这样去观察的时候,在心念每个当下就能体认觉性。通过不同见地去观察,这个过程就是一方面帮助我们去解除贪嗔痴,一方面帮助我们开启内在观照的智慧。这个是五种遍行心所,是立足于四念处,身、受、心、法来帮助我们确立正知正念,心在正知正念上安住、禅定,然后再到智慧的开启,这个过程如果能够持续,会给生命会带来什么影响,做的过程中会有怎么样的障碍,这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简单地讲一讲,百法里的十一种善心所。十一种善心所包括无贪、无嗔、无痴。我们平常很难想象无贪无嗔无痴是什么状态。如果我们安住在正知正念的时候,心就不会进入到贪嗔痴的状态。这时我们就处在无贪无嗔无痴的状态。所以无贪无嗔无痴是正知正念进一步修行的结果。还有轻安就是远离身和心的粗重,平时我们的身体有这样、那样的不舒服。身体真是个负担,老子说我之大患,为吾有身。有个身体很麻烦。然后心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各种各样的烦恼,很不爽。轻安就是通过禅定,把身体调理好,远离粗重状态。当我们真正安住在正知正念,安住在禅定状态,心就会摆脱心灵烦躁的力量,进入一种高度的安静,在禅修中就会带来安静、喜悦。然后行舍就是平等、平静。我们平时的心是不平等的。因为不平衡才四处攀缘。所以要找寻一些对象,必须去忙点什么才觉得平衡。如果进入禅定状态,内心本身就是自足、安静、独立的。这种状态下进入一种高度平衡,不需要外在的力量来建立内心的平衡。所以行舍也是禅修过程中通过正念,正定带来的结果。

禅修过程还有很多障碍修行的心理,比如五盖。像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降服心魔,这个魔不仅是天魔,关键的是心魔——内心的烦恼魔。降魔成道关键是降服心魔。心魔就是内心的烦恼。佛教把烦恼分为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有六。贪嗔痴慢疑,恶见。慢是跟我执有关系的,对自己的骄慢,傲慢。疑就是对三宝,四谛,对真理不相信,不相信三宝就失去解脱的机会。还有恶见就是种种错误的认识,比如身见,边见。除了六种根本烦恼,还有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又分为大、中、小随烦恼。随烦恼是根本烦恼的分身。尤其是小随烦恼。讲到贪嗔痴是三毒,在根本烦恼中是最根本的。这些根本烦恼,比如贪烦恼什么都贪,这些种种贪的心所都是我们修行的障碍。各种嗔恨也是修行障碍。痴也是根本障碍。还有十种小随烦恼,一般人比较容易感觉到,比如愤怒、仇恨、嫉妒,这几种心所都是嗔心所的分身。当我们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就会很愤怒。愤怒完了怀恨在心,就有仇恨的心理。所有武侠小说、电影作品,其实就是爱和恨两个内容,这是凡夫世界的主旋律。爱和恨的根本是痴。所以佛陀是大智慧,对凡夫世界三个字就搞定了。恨就是嗔的表现,恨了以后就会耿耿于怀,就会恼火,睡不好觉,再想打一架,然后会害,想害别人内心才能平衡。还有就是嫉妒别人,看到别人得到好处不欢喜。这些都是嗔的分身。另外贪也有很多分身,比如悭贪,一个人贪自己的荣誉,干了不好的事情不想让别人知道就是覆藏。为了利益,做了很多欺骗的事,这是诳。还有阿谀奉承是谗,没有正直之心。这个与随喜不一样。刚才是小的随烦恼。一般人都在上演,比较容易感觉到。还有八种大随烦恼,是禅修中比较容易碰到的。因为形相比较微细,平常人不会注意。八种大随烦恼,比如昏沉就像没电了,内心很昏暗,没有力量,提不起正知正念,这是禅修中很容易出现的障碍。然后是散乱,禅修要选一个所缘境,把心安住在目标上。不要让它逃掉。精进就是持续安住在对象上,持续保有正知。现在我们的心念东跑西跑,就散掉了,没办法安住在善所缘。散乱也是障碍禅修的重要力量,是需要克服的。接下来是掉举,想到过去发生的事情,特别是过去得意的事情,内心会很兴奋。心被高高举起来了,飘忽不定,停不下来。还有不正知。我们禅修的重点是正知正念,让我们的心保有了了明知,对我们的行动,我们的心念保持清清楚楚。如果掉进某个念头,某个境界,正知系统就不起作用了,这就是不正知。不正知以不正见为前提。有时虽然有正见,在禅修过程中也会进入不正知状态。还有就是失念,如果我们的心从正念上逃走了,那就是失念。还有不信就是不相信,不相信禅修会带来利益,帮助我们导向解脱。所以围绕正知正念的修行,有八种大随烦恼,昏沉,掉举,懈怠,不正知,失念等等。这些是我们在禅修过程中要克服的八种随烦恼。一方面我们通过正知正念的训练来成就无贪、无嗔、无痴,轻安、行舍的善心所。另方面,我们需要克服禅修过程中,从根本烦恼到小随烦恼,从小随烦恼到大随烦恼,这些需要正知正念力量的提升和加强。

除正定以外,我们还要在正见的指导下,对每个心念,从身、受、心、法来做一个智慧的观察。因为单纯从禅修状态中,有时也能降服烦恼。但我们内心的烦恼种子并没有被消除。一旦离开禅定状态,这些烦恼种子依然会产生作用。所以在正知正念的修行中,我们要对身受心法做智慧的观察,帮助我们接触这些烦恼的种子,然后真正开启内心的空性智慧。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修行,虽然是声闻乘的教法,是阿含经特别强调的,但很多大乘经典也会讲到。只是过去我们对这一块重视不够,这也是很多人在大乘修行过程中为什么解脱修行成就上禅修会显得不足。当然禅宗非常殊胜,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禅宗起点太高,如果我们从发心上,从出离心提升到菩提心,在四念处的基础上,再以大乘佛法中的中观、唯识、禅宗等正见来指导我们做智慧的观察、做四念处的禅修,这个禅修就是大乘的禅修。佛法的修行就是两个,一个是修解脱,一个是修利他、修慈悲。解脱这一块的修行非常关键,过去我们对四念处认识不足,导致了很多人在解脱修行这一块显得有些薄弱。如果未来我们能够在四念处的基础上,再结合大乘的正见和发心,那么大乘解脱道的修行必然是非常圆满的修行。

这次讲座题目讲完了。接下来有一个菩提心的修行。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但是在大乘佛法的弘扬中,天台、华严、唯识、中观、净土,禅宗等,对大乘精神还是认识不够。大乘不共精神就是菩提心。因为我们对菩提心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虽然学的是大乘经典,但发的完全是出离心——自了。这也使得汉传佛教中,很多人觉得佛教是悲观、消极的原因所在。所以弘扬大乘佛教一定要从认识菩提心,弘扬菩提心入手,我们从2000年以后就开始弘扬菩提心。很多人受了菩萨戒,稀里糊涂就受了。受了以后也没有发菩提心,不知道菩萨的特质是什么,其实是慈悲。如果我们既没有修慈悲心,也没有发菩提心,那我们是什么菩萨,伪劣假冒的菩萨。所以我们要修菩提心,让每个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菩萨。这是每年静修营要受菩提心戒,讲授菩提心的重要原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