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法语之二(乞者鼎然直性妙语系列)

修行法语之二(乞者鼎然直性妙语系列)

布施心不是舍财求福中的回报,持戒心不是约定成俗下的刻意履行,忍辱心不是忍耐和沉默下的无语,精进心不是舍命向前冲式的鲁莽,禅定心不是止息如死人般的沉寂,智慧心不是看破和放下的所谓自在。

善于离相无住内外就是精进,心性清透平等善思就是忍辱,深知无常心无染着就是布施,善知心识本来虚无毕竟无动就是禅定,慈悲大行与众无别就是智慧。

人若为之奋斗的事业不离欲贪、不离无常、不离生死,即便获得、或在获得、或想获得悉皆虚无,如手中冰、梦中笑、空中云。

人若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出离欲贪、出离无常、出离生死,即便再穷、再苦、再孤独悉皆踏实,如病中喝药、冷时跑步、炎热出汗。

进入无想三昧,不存在世间意识也不起世间意识,则世界不复存在。不复存在的世界就不存在郁闷和枯燥,乃至欲贪和焦虑。身处无想三昧境地,一切苦恼不复生根也不得入。即便出定恢复世间意识,此世间意识原本清朗与无想三昧无别。修持者在无想三昧是何种境地,出定恢复世间意识也是何种境地。

因为领悟法义而心情愉悦,因为不能领悟法义心情沮丧,也因为稍微领悟法义又不能通透而心情压抑,或因为无法甚至彻底不能领悟法义而悲观消沉,这些心识状态都不是如法如义的。

因为领悟法义心情愉悦,愉悦的不是领悟法义,而是不再继续沉迷在愉悦之愚痴当中妄受苦果;因为不能领悟法义心情沮丧,沮丧的不是不能领悟法义,而是沮丧本身本是欲贪缔造的苦果;因为稍微领悟法义又不能通透而心情压抑,压抑的不是不能通透法义,而是压抑本身就是无明;因为无法甚至彻底不能领悟法义而悲观消沉,悲观消沉的不是不能领悟法义,而是悲观消沉本身就是愚痴。

修行人或因为领悟法义喜悦几天,或因为自我情识泛滥郁闷几天,或因为心识寂凝空乐几周,或因为不间断心理扭曲悲哭几周消极几月。

因领悟法义喜悦几天,不如几天不喜悦领悟后的法义;因情识郁闷几天,不如反省几天的自我郁闷;因几周的心识空乐,不如寂凝几周的空乐;因不间断心理扭曲而悲哭几周消极几月,不如悲哭几周的扭曲几月的消极。

若你进入修行状态,时而欢喜无比,时而悲哭流泪;有时做事安定踏实,有时做事草率马虎;偶尔又哭又笑,偶尔又蹦又跳;或者一会儿固守寂凝少言寡语,或者和一会儿东跑西窜言语滔滔;甚至时常见佛见光极度兴奋,或者时常枯寂无聊空洞,这些行为并不是什么好现象。

有一种三昧的确无想,无有任何想念,彻底寂凝无有动摇,身处其间无有烦恼无有欲望,也无有苦受;有一种三昧的确光明,全体通明香味扑鼻,音声厚重身体清透,无有阻挡;有一种三昧时而空无时而光明,时而成片时而浓缩,身心变易或大或小,变化多端又突然寂无。

当你启用欲望,就有欲望呈现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的,也属于你受报的世界;当你启用嫉恨,就会有嫉恨呈现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同样属于你的受报世界;当你的确愚痴,黑白不辨善恶不分,它们也同样呈现出一个世界,属于你的果报世界。如果大家都有欲望、嗔恨,愚痴,那么这个世界同样属于你或他乃至我的受报世界。

世界有很多种,总是不离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始终不离一念妄动。

修行人欲想调身,如同装饰梦境。即便梦装饰得再华丽神奇,终有彻底破灭的时候;修行人欲想调心,如同从梦境中醒来以为清醒。即便清醒,终究是因为梦境才有所清醒,这样的清醒不亚于再做了一场梦。

身,如泡沫;心,如幻影。身心,如泡中泡。你无论偏向哪个都得不偿失,你即便不偏向哪个也得不偿失,你哪怕不取不舍也得不偿失。

凝住一点点光点,慢慢锁定,光点就会变化。其实变化的不是光点,而是你眼睛产生的幻觉,倘若你眨眨眼再看光点还是老样子没有变化。这说明看似世界在变化,其实并没有在变化,变化的恰恰是我们自己的心,因为心的变化造就了看似变化的世界。人心如此,宇宙也是一样。

遇到任何烦心的事情千万别胡思乱想,就像修行人在禅境中浮现的各种景象一样,千万不要疯狂抓取。

胡思乱想就像跌落在沼泽,拼命挣扎反倒越陷越深,疯狂抓取任何禅境不亚于给自己身上涂抹大粪,会招致更多的苍蝇。

看似风马牛不相的事情总是一脉相承的。

欲望能缔造很多种类的人,很多种类的人都有欲望,这一点一脉相承。

身处禅境,无论面临何种境相,都是心识动摇的变易,心若不动摇则不见一切境,是一脉相承的。

蛆是蠕动的,鸟是飞翔的,蚂蚁是攀爬的,人是欲求的。

生活让你学会了用虚伪和虚假来保护自己,就像蛆学会了以蠕动方式去行走。

虚伪离不开谎言,虚假离不开掩盖,虚荣离不开面子。倘若你离不开这三样东西,即便做人也是做作。

身临禅境的修持者无论面临何种禅悦,都必须有所警觉,千万不能被欲贪所幻化的假象所欺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