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这本书的提及的概念很多,耳熟能详的,譬如:心智模式,系统思考,深度汇谈,学习型组织等,不一而足。作者通过穿插的实例与故事,引导读者去探索一个个名词背后的涵义。本篇简单介绍一下“行动后反思”的学习方法。
行动后反思,英文缩写AAR(After Action Review),最早是美国陆军所采用的一种学习机制。行动后反思,可以用在两天的大规模模拟军事演习之后,也可以用在一小时的会议之后。由于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利用最新的经历进行学习,并且能够马上响应到下一次的行动中,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最简单的做法,是提三个问题:
实际发生的情况是什么?我们曾经期望发生的是什么?从这两者的差距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利用行动后反思的学习机制,可以把行动和反思联系起来,从行动中发现问题,反思并制定改进举措。通常而言,人们都善于汇报工作,善于给领导或上级打报告,但却不知道如何从经历中学习。更进一步讲,需要从报告型文化,向反思型文化转变。新鲜、及时是事后回顾的关键切入点。刚完成的任务、完成的活动、刚经历的事件。要及时以刚刚的过去的行动为基础,组织行动后反思,这对于周期性的的活动更有效果。
其实,仔细想想,行动后反思的活动已经融入在我们的工作中,只是提法不同,以至于没有被注意到。例如,故障复盘的活动,就是行动后反思的典型运用。故障复盘通过5w2h的方式挖掘信息,找出问题根本原因,包括技术根因和管理根因,再有的放矢地制定改进举措和落地时间,进行闭环跟踪。只不过,我们通过项目或部门发起的故障复盘,与AAR的方式相比,时间上存在滞后性,没有第一时间进行主动反思。经过一段时间,回忆出的信息可能是有偏差的,不再是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参与者主要是故障的处理人和复盘的组织者。参与人数有限,视角不够全面,可能遗漏信息。在塑造团队的集体回忆与集体认知方面,效果也会打折扣。
又想起,近期我们团队有一次自组织的内部复盘,针对某新特性出现的几个故障做反思和评审,再重新挖掘潜在风险,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应该是属于行动后反思的正面例子了。如果行动后反思的活动能够更结构化,有规律地组织,可能成本收益会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