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提供者)
1
小霞研究生即将毕业,最近一直投身于各种教师招聘考试中。甚至要和本科生一起竞争同一个岗位,她向我抱怨压力山大。与她交谈,得知其实她的准备时间很充足,学校里已没有任何课程,毕业论文也已通过,至毕业前有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学习考试科目。
于是,我建议她如果觉得学习这些枯燥,可以为自己安排适当的读书频率,根据个人阅读情况设定一周一本或两周一本。她却直接拒绝:“我现在是静不下心来读书了,还是等我考过教师再读书吧。”
我能理解她的心情,但还是为此深觉惋惜。要知道成功通过笔试、面试,不仅要靠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个人心态以及在选择职位时的抉择能力也是紧密相连的。而且一些勇气和魄力或许正是帮你度过困难的关键,而这些需要从阅读中获得滋养。
2
尽管我知道这些,但回顾近一个半月的历程,我亦没有和读书很好相处。
这些日子,依旧保持一周一本的频率,可效果并不好,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心里会有这样一种暗示:现在,我身边发生了不快的事,是特殊时期,读不进去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读书于我只成了一个行动,让它和我的生活平行进行,并没有给它触动我观念的机会。
它是它,我是我,又怎么会对我有用呢?说到底,缺位的是连接两者的部分——思考。没有基于生活和自我的思考,就没有将书内化,书中的东西也就随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一样很快被淹没了。
难道读书只应该在自己没有烦心事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吗?不可否认,当生活平静,投入阅读,更容易集中精力,会更有意识地思考,会为你打开新思维,树立新观点,使自我认知更开阔些。
有一段时间,我能全身心阅读,心无旁骛,通过作思维导图和写读后感的方式,吸收内化,感觉受益匪浅。那种感觉充实而丰富。
可是,即使平淡生活如我,也不可能一直风平浪静,总有事情不断冒出,心情也会随之起伏不定。如果内心强求选择读书的好时机,这样的时间未免太少。
3
再换一种思维,如果总是陷入各种问题困扰中,除却问题发生的客观因素,在分析问题上,能否看清事情的因由,快速做出决定,给自己内心疏通和安抚,这种看不见的软实力,也是影响你是否快速走出困扰的重要方面。而这种软实力的欠缺,或许和读书太少有关。
读书越多,思考越深的人,在应对问题时,可能会更快速,更风轻云淡。比如,同样是换工作,有的人能够清晰判断,果断跳槽,作出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决定;有的人就是犹豫不决,既想稳定,又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被要不要换工作折磨得百爪挠心。
前几天看了庆山的答读者问,不管读者提出了多具体,多棘手的问题,她三言两语总能切中要害,抓住事情的核。只是身陷其中的当事人,之所以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就是不知道这个核是什么,才会烦恼踌躇。
我想,之所以有能力轻易化解一些问题,那也是因为读书够多,才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若尚不能如此,那也是读书不够,还未形成自己笃定的一套思想体系,才让自己忙乱其间。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才是我们最有力量的一部分,无论是自我修身还是和外界相处。
4
而读书,是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重要方式。在阅读中,你会融入故事或论述,带入思考,不断地与作者进行对话,在内省,也在批判,会启发你联系生活经验和现象,触动你对某些观念作更深入的思考。但若你只是阅读一遍文字,并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不让阅读浮在表面,不以没时间,有心事为借口。任何时候,走马观花的阅读,效果都只会微乎其微。即使阅读后作思维导图,写读书笔记,都不如联系自己,好好思考一番,哪怕整本书触动自己的仅仅有一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