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自网络
文|鸢鸢
想成为一名优秀大学生,首先你得判定自己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顾名思义,大学生也有好赖之分。
你是属于整日打着口号,说明天要早早起床、吃早饭、不逃课,可一到了第二天又贪睡,便又开始浑浑噩噩的一天的大学生,还是坚持早起、锻炼、认真上课,并积极培养自己兴趣爱好的大学生?
四年可能一晃而过,一眨眼的功夫,它就悄悄地从你身边溜过。毕业了,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便有着千差万别。
选择考研进修学位获取高学历,还是选择踏入工作岗位接受社会的洗礼。
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所有的前提是具备合格大学生的资格,才有争取的机会,不被淘汰。
part1&
在刷微博的时候,被一则标题为"忘记关投影的高数老师"而吸引,点进去一看,惹人捧腹大笑。
某高校的一名老师在讲完课后忘记关掉投影仪,在百度搜索"大学生上课不听课怎么办"、"为什么很多大学生不听讲,是教师水平能力不高吗"的问题被有心的大学生观察到了。
有网友认为是老师故意给某些大学生看的。
也有网友评论:实话说,高数课真的是听讲率最高的课,如果高数没人听,那就是真的需要问下度娘了。
不管事实是怎样的,在当今高校里的确有一大批大学生在课堂上呈现迷离、甚至缺席的状态。
一部分可能真的来源于大学生,另一部分和老师的授课方式、习惯、水平高低有关系。
我们常常讲师德二字,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所有的教师都有吗?未必。
在还未上大学之前,就会有人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小社会。而小社会的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身上。
大学里有些老师私事公办,故意把自己的事情推及到学生身上,加重学生任务。
也有老师选某学生为班委,偷偷暗示其送礼的行为。
大家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了,可无形之中给刚刚建立起的价值观抹上了一层朦胧,让其不能真正地分辨是非。
在《麦肯锡思维》中有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大学生谈人生、梦想、规划之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好一个正确的三观,没有正确的三观做什么都是在偏离最原始的方向。
part2&
在我的朋友圈子里就有这样一位师哥,在大学期间不仅成绩优异,为人处事也赢得了师生的赞赏,给所有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优秀。
在和他接触的过程中,能够让人感觉很舒服,带动氛围,是一个leader 但平易近人不会让人觉得尴尬。
每一次活动中,他几乎能够照顾到所有人的感受,总是主动替别人解决问题。
后来一次聊天得知,他也经历过心情抑郁的阶段,我问他是怎么想开从这种情况走出来,到现在这么优秀的。
他告诉我:多去外面看看、多出去走走、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一些、你就会发现有些你耿耿于怀的事对于这个世界可能不值一提。
在大学里经常流行这么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导师指路,导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终究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去面对生活,走向社会。大学是一个沉淀的阶段、是一个你能否找到好工作的跳板。
厚积薄发达到一定高度需要的是足够的能量,而四年就能决定一些人的高低。
part3&
记忆中有一次,刚下完课,我从某一宿舍楼底下路过,看到大学生一个个急匆匆拿外卖的身影,不禁感叹:他们看起来真的好忙阿。
忙到不愿再走几步去餐厅吃饭,忙到没有时间锻炼任由发胖的身材,既然这么忙,当然没有时间走出去看看...
借口永远不缺,缺的是一个真正想改变自己的决心。
所以当有前辈告诉你,工作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出去转转,享受沿途的风景,这的确是真的。
所以在当下,有时间多去远方看看,在开阔自己眼界的同时,会对已知的一些事物有新认识,并期待发现更多未知的东西。
探索与学习中,慢慢摸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自己的爱好在大学期间很重要,也是自身的加分项。
也许未来的boss因为喜爱打羽毛球,而你恰好符合这一个标准,就有被提升的机会。
也许你口语不错,外企招聘时,你就有条件去竞争一下。
埋下行为的种子,就能收获一种习惯;埋下习惯的种子,就能收获一种性格;埋下性格的种子,就能收获一种命运。
因为一种行动就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大学里,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不喜欢某一个老师,这都没有关系。每一门专业都有它独特的地方,每一个老师都有他讲授的风格。
大学学习更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而不仅学习课本固有的内容,但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地逃课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们不必做到多优秀,但可以朝着优秀的方向去努力。从明日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求多么光明的前途,只求心安理得。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