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到的事,想达成的果,变化万千,但总有不变的障碍:时间。
你想管好自己的时间吗。
时间的书,管理的课,层出不穷,学的时候深以为然,但行动起来,阻碍重重。
你有管好自己的时间吗。
来多想一点,感受如何从无序中拥有有序。
时间的漩涡
谈到时间,首先想到的是:计划。
有人告诉你,做好计划,严格执行,就能管好时间。
如果管不好时间,是计划不好,或是执行不利。
什么是好的计划,共识是,在重要的事和紧急的事之间,选择重要而不是紧急。
但这个选择并不容易,什么是紧急一目了然,但什么是重要却扑朔迷离。
你需要客观的标准来判断重要与否,往往这个标准会随着情境不断的变化。
重要会随时间改变,喝一杯水现在并没那么重要,但如果你渴了三天,这件事无比重要。
重要会随地点改变,在健身房你要举起重物,但在家里却可能一动不动。
环境是复杂的,人也情境化的,每时每刻的感觉都在影响着你的判断,客观的判断又从何谈起。
什么是严格的执行,一丝不苟的完成、反思、改进,但你又何时对自己如此严格。
严格往往由加诸在身上的一系列「应该」组成,是外在的约束。
人心是复杂的,知道这样「应该」,恰恰会引起你的厌恶。认知科学家研究发现外在动机会伤人,会挫败你的长久动机。
正因为问题如此复杂,流行的时间管理方法往往会层层叠叠,陷入复杂。
番茄工作法的解读层出不穷,GTD 的提出者 Allen 写了3本书来阐述实施细节,足见复杂程度。
本应该是工具帮助你,但你却要花更多心思去理解工具,把本来并非相互独立的事物,弄得更加支离破碎,这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吗。
复杂会带来脆弱,脆弱的东西会被时间所击垮。
你渴望用一套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如果轻视复杂带来的代价,会让你进入无休止的漩涡。
如蒙田所说:人类无休止地折腾自己以期过上安宁的日子。
大多数人承受不了这种感觉,大多数人无法适应这样的折腾,不断经历从入门到放弃。
时间管理并非无解,逃离时间的漩涡,只要你多想一点。
你要的不是一个方法,而是改变自己的思维。
放眼全局
如何改变思维。
做事凌乱,所以要做计划。行动没有持久,所以要严格要求。
这是一种线性的思维,凡是问题必能找到缘由,但解决问题的往往不是这样就事而论,而是要放眼全局。
线性的思维,围绕一件件的事,系统的思维,则是把时间看成整体,围绕你自己这个人。
跳出来,看见更大的系统。
前进的道路千千万,但重要的是能否通往你想要的远方,人无法去奋斗一个自己看不见的目标。
时间管理的远方有一位满意的自己,来把这个满意的自己刻画出来。
有的人说自己会是一个自律的人,有极强的行动力。最自律的人是机器人,可以严格的执行计划,落实行动,但这是你想要的吗。
有的人说自己会是一个自由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当世界只有你一个人,没有任何约束,你可以任意行动,但这是你想要的吗。
经济学认为,任何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做任何一件事情,意味着放弃另外一件事情,满意从取舍中浮现。
满意的自己,是在自由和自律之间的平衡。
更进一步,你可以量化自己的满意。
满意是一种感觉,背后会有稳定的时间分配,你虽然不能样样都要,但你心中仍然会有答案。
以我自己为例,我会以月为单位量化,把时间切为八份,五份必须,三份机动。
睡眠、工作、交通、生活、家庭是必须时间,必须确保。
我知道,任何一项的缺少,都会让自己不满意。
学习、娱乐、和社交是机动时间,可以相互替换。
我知道,太过僵化的安排,也会让自己不满意。
比如,我追求学习,会规划 10 - 20 小时不等的时间来学习,并在一个月内保持稳定。
一旦发生意外,我会接受变化,但在下一周调整,压缩自己的娱乐、社交,尽可能去追赶回来。
有人说这样量化,也太笼统了,但思维必须有足够弹性,才能降低脆弱性带来的伤害。
在大尺度上平衡,而不在小细节上纠结,少即是多,而且通常更有效。
不约束自己的行动,当心有远方,你自然会在实际情景中做出正确的行动。
你想要成为怎样的自己,你就要拥有的怎样的时间分配。
跳出来,看见更大的系统。
谈完了知,下面谈谈行。
超越自己
找到了满意的自己,那如何行动,去达成这个满意的状态。
行路需要导航,需要照明,管理时间也要一些工具,来超越自我直觉的限制。
你要有准确感知时间的能力。
人对于时间的感知是模糊的,大脑不擅长于去记录和计算时间。
张爱玲说,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如果靠主观的衡量,你无法估量自己的现状,你是无法计算和目标的距离。你需要学会用工具来记录时间。
拥有准确的时间记录,你才能知道自己离目标的有多远,你需要什么样的改变。
拥有时间记录,你可以简单选择。
你渴望每月100小时的家庭投入,如果一周过去了,在家庭上投入时间少,那下一周你要多些投入。
拥有时间记录,你可以复杂行动。
你可以选择阅读,你也可以选择写作。选择可以足够的多样化,人喜欢新鲜,只要在一个类别上积累就好。
不断的向想要的自己靠近,你的时间运用会越来越有效,把决策过程外包,你的判断也会越来越准确。
那又有人说了,就算长期能达成这样状态,但短期内就是要有所突破,人不能仅仅活在满意,还要有所成就,该怎么办。
这就是另一个工具,化零为整,以项目来管理时间。
项目并不是说特定的软件项目、建筑项目,含义更广泛。
项目不同于任务,任务是过程性的,项目是目标导向的,成人的世界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做成了什么。
读一本书是项目,写一篇文章是项目,完成一次汇报是项目,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项目需要不短的时间来完成。
以项目来思考,会让你立足当下。
以项目来安排时间,让自己沉浸其中,你的感觉会不同。
认知科学家发现人的认知容量有限,大脑中同时处理的上限是四。
一次只做一件事,选择太多,颗粒度太小,一次投入一个项目,颗粒度刚好。选择的可能要多,但选择的频次要少。
以项目来思考,赋予你挑战的勇气。
要认清现状,才能够面对未来。
用时间记录结合项目思维,能预知自己的未来。
回顾过去,写一篇文章需要8小时,读一本书需要5小时,面向未来,只要你去投入8个小时,投入5个小时,就能写完一篇文章,就能读完一本书。
以项目来思考,会让你笃定。
你不会一直想做,也不会一直不想做,把握住每个机会窗口,立足不止的前进。
项目会告诉你能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去做。项目会给你指引,也创造更多的可能。
你不需要纷繁复杂的工具,只需要一些稳定的反馈。
你不需要步步紧逼的要求,只需要一点点内心的力量。
突破直觉的思考尺度,会让你扩展思维的边界,会让你超越自己。
读完这篇文章,只能增长你的见识,但不能提升你的能力,但唯有实践起来,工具才会为你所用。
悠然见南山
多想一点,你有时间。
时间是你和世界的交互界面。
面对复杂的世界,你要的不是一个方法,而是改变自己的思维。
看见更大的系统,量化满意的自己,突破直觉的限制,扩展思维的边界。
多想一点,你有时间。
抽象的事物,背后的隐喻很重要,隐喻错了,认识也就错了。
时间不是金钱,金钱是会新生,金钱也是可以被浪费的,但时间不可以。
时间是一段旅程,时间不动,你在动。在旅程中可以享受风景,也可以去忍受枯燥。
但你知道好风景始终存在。
多想一点,你有时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古往今来,文人的向往,也涵盖了时间的远方。
悠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用稳定的节奏行动,用平衡的状态生活。
南山也不是某一座山,手足无措的古人面对自然无力抵抗,仍试图看见光明,而这光明就是南山。
心中有目标,你才有方向。
祝愿每位小伙伴,享受时间的旅途,悠然走向你的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