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易客志的第30篇原创分享
早在这个公众号发布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尖子生是怎样炼成的》(其实,就是小马宋所写《朋友圈的尖子生》的一篇书评文章),不过,后来,因公众号制度原因,这篇文章被删去了,恰好,近段时间,又在二刷《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有很多新的体会和感悟,在此写下来分享出来。
先说一个事情,前段时间,跟一位我十分敬重的作家聊天,或者说请教,让我深刻体会到输入质量的重要性,所以,这段时间,本号的更新频率慢了很多,慢下来,是为了更好看清方向和提高质量,正如,我在朋友圈发的一句话所说:慢下来,才发现,它其实就是快。
由此也想到了之前在世界读书日分享的一次书单,现在看来,有些书的质量也着实有点低, 虽不至于误人子弟,但食用别人已经嚼过的东西,食之无味,没有太大的营养价值。所以,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输入质量,看书就要看大师的作品,二流的书,总会有某一些限制,最可怕的是,自己并不知。
话说回来,回归正题。
01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
但想要成功却可以有套路可寻
世界上有两种成功的人,一种是天才型,像爱因斯坦,牛顿,他们的成功无疑是伟大的,不过普通人很难模仿学习,另一种成功是思维型,这种人不管做什么,最后可能都会成功。
这句话是李倩说的(有改动),在她的身上也明显能看出她是那种思维型很强的人。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李倩的多次转行,并获得成功的经历,确实令我们看到一些套路的希望。谁不想成功呢?谁不想是天才呢?
在李倩看来,有几个她特别想要给我们年轻人的的建议:
一是,机会远比勤奋和努力重要的多;换句话说,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深感认同。
其实,很多人都在选择对了上吃到过很多福利,比如,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忍受着大城市的压力与竞争,忍受着与家人相距千里,孤独的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打拼,严格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大城市的选择,让他们成功的可能性概率更大一点。
曾在李笑来老师的一篇文章看到过,很多高手做解答题的水平一流,往往,速度更快,效果更佳,结果更优,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见得能成功,因为他们选择去做的事,常常不是能大获成功的事儿。说明,他们做选择题的能力很差。
写到这里,我也在想,是什么导致我走向了今天的这条路(虽然我一点也不成功),心理默默的细数原因,大概还是我因为选择去了大城市,然后才导致后面的一系列发生。
本书作者,小马宋也曾提起过他自己也是因为走出了广告行业,现在才能开自己的公司,做自己喜欢的事,写自己的书,如果没有这些,可能他就是做一个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做一些别人不知道作者是谁的创意。
二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明确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不要为了做而做。
在史蒂芬柯维所著的经典畅销书籍《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
换言之,就是要先想清楚最终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再付诸行动。
为什么要严格把以终为始作为行动准则呢,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往往很容易偏离原先的轨道。
比如,开会,是很多公司都十分头疼的一件事情,因为有太多的公司,开会只是在浪费时间,开会只是为了开会而开会。但如果,每次在开会前,各自,把这次会议的目的想清楚了,再来开会,效率肯定会提升很多。
再举一个例子,写作。现在想要写作的人,有很多都是为了写作而进行写作。但写作,其实就是一种表达自我,能够用写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思考和想法,这就够了,如果这些想法和思考,恰好对他人有所帮助,有所价值,那就更妙了。
因此,想要写作前,一定要清楚自己写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不然很容易为写而写。
在职场中,这一原则,用起来,效果更是出奇的好。在职场中,往往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为老板打工的人,他们只管做老板吩咐做的事情,做完了事,不会去想为什么会要做这件事?老板有什么目的?当然,还有另外一种,他们是为自己打工的,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要去做这个?做这个想要达成什么目的?做这个对于公司有什么好处?
往往后一种思考路径,会变得很聚焦,且聚焦在正确的结果上,围绕目的做事,结果自然不会偏差太多。
辉哥奇谭的张辉曾在他的公众号里,说过一个练习:想象10年后的生活,我在哪,我在做什么,财富结构是怎样的?其实这样的练习,正是基于以终为始的原则展开的。
在《朋友圈的尖子生》中,关于李倩的认知还有很多,比如,接触一个行业,一定要做到头部的20%,要懂核心业务;还有,不要陷入经验主义,要依赖自己对一件事情本原的逻辑去做事等等,限于篇幅原因,这里不作展开。
02
最大的成功学,是战略学
战略学,可能听起来还比较陌生,也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的,但正如李叫兽所说:
“战略学是企业经营领域的皇冠明珠。”
小到一个文案从业人员,一个小小的决策,大到一家公司的定位,一家公司的营销,最终都要发展成战略理论。用战略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决策问题。
小马宋在书中说,李叫兽对战略学的推崇是不遗余力的。从李叫兽的个人经历来看,他是战略学思维的受益者,甚至,李叫兽把他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都归功于战略学思维。
李叫兽表示,他自己其实并不聪明,高中的成绩也很一般,因为自主招生才去了武汉大学的,在本科的时候,跟身边的同龄人相比,也不算突出。但是,后来,李叫兽坚持了一些正确的战略,走了一条差异化道路,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细细一想,道理也很明显,任何商业和个人的成功,都是因为坚持差异化的道路,没有差异,就没有竞争优势。
《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曾提出过一个概念:价值网。即是外界给我们的一个KPI。好比,一个学生的KPI,大多会是成绩GPA,获奖经历等;一个销售,外界给他的KPI,可能会是销售额,销售量等等。同理,一家公司的KPI,也许是获得了多少订单,取得了多少财务数据。
成功的公司或者个人,往往都会竭力的去挣脱这个价值网,而这也是战略学的一种体现,差异化的一种体现,试想,如果大家都服从于同一个KPI,就会陷入同质化竞争,这种竞争,犹如,一种价格战的竞争,绝大部分人是没有明显优势的,最多也是比别人高出5%,10%。
有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加多宝当年陷入跟王老吉同牌竞争,但后来,加多宝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从药品市场剥离出来,定位“怕上火”。进入大众消费市场,这一战略的调整,直接让加多宝从一个亿的销售额,飙升到几百亿的销售额。如果,加多宝只是跟王老吉打打价格战,略微优化一下销售方案,最多,加多宝的销售额会翻倍,会涨一点,但很难涨到几百亿的销售额,这就是战略的重要性。
在我读到本书李叫兽这一章时,发现,李叫兽本身的成长经历其实就是一种战略学的标本。比如,在大学时,大多数同龄人会忙着考证,忙着各种民企实习,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同侪压力的存在,就像,一下钻到一群非常忙碌的人群去,你也会跟着忙碌起来,但李叫兽却有着自己的战略方向,他在大学的时候,基本就在做一件事情——刻意练习,研究理论,然后用理论指导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在越是高等的学校,同侪压力,越是比较明显的,但李叫兽从战略学的角度出发,他坚信,长期差异化的竞争力才是任何战略的基础。
曾读过李笑来的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说,时间是不受任何人管理的,能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如何把时间当作朋友,其实策略就一条: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如果单纯的分析这一条,它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在正确的事上,用正确的方法,随着时间的复利作用,迟早会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
但从战略学的角度分析,它无疑是不够的,因为在正确的事上,用正确的方法的人,并不止你一个,这时就要考虑到差异化,差异化才能挣脱价值网,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
最后,关于战略学的书籍,有一本书,是李叫兽极力推荐的,他自称看过5遍以上,名字叫《好战略,坏战略》。
03
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
在职业学习者眼中,没有什么是他们学不会的。
自然而然的,每当听到一些人说,我不适合做什么,或是说自己不是做这块的料。真实的原因其实,是他们只是在逃避,在恐惧,唯独没有信心。
而要解决的办法也没有自然,让自己有过一次成功的习得经验,一次就够了。
在《朋友圈的尖子生》中,这个人的英雄故事,让我们看到,职业学习者,什么都是可以学习的。
马占凯是一个职业学习者,从摆脱拖延症到学会游泳,从学习敲代码到死磕英语,从练习幽默的演讲到投资理财,从学习育儿经到……,他总会在某段时间内,有计划的学习某项技能,让这个技能从零到及格。
当然,对于这么好的范例样本,自然有他做事的逻辑和章法。
首先,马占凯提出了一个“最速训练程序”,他自信的表示,能让一个人在三个小时内从完全不会游泳到学会游泳,坦白来说,我对此表示怀疑,但这个最速训练程序,却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方法。
这个程序,最核心的是:宁可在一个技巧上重复10遍以上,也不要花同样时间去尝试10个技巧。
这个道理跟刻意练习中单项技能重复是同一回事。如同小时候学习体操,钢琴,背书一样,都讲究「分节」来重复,比如,背书会一段一段的重复背诵,最后再拉通背诵。
马占凯在学习幽默能力时,他的做法是,去国外找最顶尖的脱口秀,然后十遍十遍的听,他说,如果听一遍,你就只是一个观众,如果不断重复的听,你总会听出一些东西来的。
我自己在读书的时候,这种感觉也比较强烈,一本书,读一遍的感觉和读几遍以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读得越多,越发不同。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其次,马占凯还总结了一个如何学好一项技能,这是大多数人都想学习的。
核心有三,一是,数量,二是,多样性,三是极致。
数量,自不必说,量是基础,没有一定的数量保证,难以有质量的突破。
多样性,就是要非常杂,研究一项领域,就要把该领域所有相关的资料搜集起来,进行学习,单一的材料,会让视野受局限。就像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在同一个东西的学习,结果差别往往会很大的=,城市孩子见识的多样性,农村孩子,远达不到。见识和视野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极致,是要学就要学最顶尖的材料。输入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习质量的高低。要学就要学习那些天花板很高的材料。
我在这一点上是深有体会的,就像在开篇所说,我读的书,好多都是二三四流选书写的,如同,在学习别人嚼过的知识,很容易受到限制。
所以,学习,就要学习顶尖的材料,读书就要读大师所著的书。读那些经典畅销几十年的书,读那些再版和版次较多的书。
总之,要提高输入质量。
最后,关于坚持这件事,马占凯说出了他的理解,挺有思想的。
往往,我们会觉得像村上春树早起和跑步30年是靠坚持和毅力做下去,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坚持和毅力,没有这么强大,春上春树也不可能这么自律。那他靠的是什么呢?
上瘾。
内心的上瘾机制,一个人跑步的前一个月,他可能需要坚持和毅力,但越往后,坚持和毅力的作用就越小了,这时,往往不跑,反而难受,自然而然的就持续下来了。
04
写在最后的话
在这篇文章中,我只写到了李倩,李叫兽,马占凯三个人,其实书中的其他人物故事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不然,作者小马宋也不会将它们选入书中,对吧。
之所以,选择他们,我觉得,他们都是思维型的人,他们都是遵循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原则,最关键的是,他们的成长路径,我们可以有径可循。不像书中写到的刘丹尼,22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一毕业就进入黑石集团,年薪150万。这样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再如,少年股神马文亚,初中毕业就开始在上海炒别墅,这样的经历,旁人也是少有的。
最后,就是本书的作者小马宋,事实上,小马宋的个人成长经历,也特别励志,我在看过他的另一本书《一个广告文案的自白》,就有写到他的一段经历,印象十分深刻。
这本书,不是一本成功励志的书,也不像是人物传记,更多的是一个第三者所看到的转述,我们从其转述中,获得一点点触动,引发一点点思考。
与大家共勉。
阅读书籍:
《朋友圈的尖子生》,作者小马宋。
参阅书籍:
《把时间当作朋友》,作者李笑来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
或者看看这些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