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同时也是一个自然节气点,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具体由来如下:
传说在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躲避坏人的陷害在外逃亡,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煮汤才让重耳苏醒过来。多年后重耳成为了晋国国君,却把介子推给忘了,后来他突然想起这件事,心里十分愧疚,赶忙派人去请介子推,要封他做大官,但介子推不想当官,竟背着母亲躲到绵山去生活。于是晋文公让人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自己出来,但介子推并没有出现。最后晋文公在山上一棵烧焦的柳树旁,发现了已经被烧死的介子推母子,他难过极了,将介子推母子葬在柳树下,又下令把这天定为寒食节,不准人们生火做饭,只能吃寒凉的食物,以此纪念介子推。第二年春天,当晋文公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被烧焦的柳树又活了过来,他折下一根柳枝戴在头上,给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时间很接近,后来就变成了一个节日清明节。而清明扫墓祭拜祖先,折柳插柳的习俗也一直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