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身边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就那么难管呢?
看完下面这一张图,或许你就明白了:
地铁上,一位妈妈在看书,孩子在一旁也拿起一本书看;另一个妈妈在玩手机,孩子也凑过去盯着手机看。

在教育的路上,父母如果管不好自己,那么所有的教育都是无用功。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心理学家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个男孩,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和同学打架,不写作业,性格孤僻......老师三天两头就找家长。妈妈也很崩溃,她觉得孩子简直无药可救。
可是在了解情况后发现: 孩子的问题其实在妈妈身上。妈妈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不是吼就是揍。日复一日,孩子也变得暴躁。
多少父母明明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自己不反思,却逼着孩子改变。
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
“当你发现孩子很难教育时,其实问题很早就有了。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一书中也指出: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问题密切关联。

可悲的是,大多数的家长只盯着孩子,只顾大刀阔斧地砍掉孩子的毛病,却不管自己这么做是不是存在问题。
这样“双标”教育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越管越头痛,孩子越来越叛逆。
好的教育都是往自己身上使劲
杨澜曾说:
“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家长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不会差。聪明的家长,都懂得在这4个方面管理好自己,才能反过来给孩子带去更好的人格影响。
1. 管好自己的言行,培养孩子的修养
“忠孝礼仪,我怎么要求郭麒麟的,我就怎么对待我父亲和他人。”
郭德纲在跟父亲打电话时,从来不敢坐着,对父亲永远恭恭敬敬;对长辈,也一直彬彬有礼。因为他先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了典范,所以郭麒麟也一直是谦卑有礼,见到长辈,赶紧弯腰打招呼,嘘寒问暖。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标杆”。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要先做出榜样。
2. 管好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的好性格
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就无法控制自己,他们会模仿父母的愤怒。
胡适曾说: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父母需要先控制自己的脾气,才能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需要,引导孩子感知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从父母的理解和接受中学到同理心。
3. 管好自己的欲望,培养孩子的自律
在浙江宁波,一位父亲为了培养孩子对文言文的兴趣,每天下班后都不看电视。他父女最喜欢的动画片《千里之外》被改写成了文言文。

从小到大,只要孩子在学习,爸爸就会放下手头上的事,安静地坐在边上看书。在爸爸的感染下,女儿每天放学后就自觉完成作业,学习上的事从不需要父母督促。父母“管好自己”,比管孩子100次都有效。
4. 管好自己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坚持
知乎有个问题:父母有哪些习惯影响了你一生?
一位网友回答:
“十几年来,我爸爸坚持每天6点半起来看书。而妈妈,一有空也会拿起书来认真阅读。每天晚饭后,父母总是相约在楼下空地打球、跑步,回家后总是乐此不疲地交流着运动的好处。多年以后,我才发现这些是父母“刻意为之”的教育。曾经的我,早上起不来,一看书就发困,一运动就犯懒,可当我看到父母都还在坚持,就突然觉得早起也没有那么痛苦了,读书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运动也成了每天的习惯。”
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培养孩子的毅力很难。父母不放弃,孩子会和父母一起成长。
教育是条漫长的路,唯有榜样是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