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刘君(网中28期)坚持分享第250天(2022年2月9日)
筑基课第五讲:认知:意识、注意、记忆
一、意识概述
(一)意识
意识是人类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
1.意识是一种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2.意识是处于一种心理状态,如觉醒
3.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二)无意识
1.无意识的定义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2.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无意识行为:边交谈,边骑自行车
(2)对刺激的无意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往往在于我不在乎)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
(1)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脑电波是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
身体状态:放松,呼吸缓慢,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这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的、波幅大的脑电波。身体状态:放松状态,很难被唤醒。约20分钟。
第三阶段: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脑电波。
身体状态:继续放松。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大多数的脑电波呈现为⊿波。这个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
身体状态: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身体的各项功能性指标变慢。
这四个阶段大约进行90分钟,之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
(2)快速眼动睡眠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且常伴随着梦境。
(3)睡眠障碍:
①失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好。
②失眠症:入睡困难很有规律,对正常生活有不良影响。
失眠症患者在睡眠时的脑电图常常出现α波,还会伴随其它方面的问题,如精神失调、焦虑、抑郁等。
失眠对个体的生理功能和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个体在睡眠不足时记忆力会下降,感到无精打采,脾气也会变坏。
2、梦
(1)人人都做梦,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做梦时眼球快速转动
(2)梦的特点:
①梦境的不连续性(主要特征)
②不协调性
③不确定性。
(3)对梦的解释---精神分析的观点: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
(4)梦的动因
①身体内部受到某些生理变化
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③外部刺激的作用。
二、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注意广度
注意的范围,7±22、
(四)注意的稳定性:
维持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注意的起伏或动摇
注意分散:注意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即平常所说的分心。
(五)注意转移: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
(六)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的条件:
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
2、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联系。
三、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记住并且能回忆
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住不能回忆:遗忘
老年人的三大特征:怕死、爱财、忆当年
(二)记忆的分类
A、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3、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4、情绪记忆: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5、动作记忆: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B、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
1、外显记忆:
2、内隐记忆:
C、认知心理学分类
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1秒内,容量相当大,具有形象性,
2、短时记忆:1分钟内,容量7+2,可被意识到。
3、长时记忆:1分钟至终生,容量无限,心理活动的知识基础。
(三)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四)遗忘及以往规律
1、遗忘的一般概念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遗忘。
2、遗忘的规律
先快后慢
表明人类的遗忘不是均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
随着时间的消逝,遗忘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3、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
一般认为:遗忘是因自然衰退或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