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故乡不仅是我们出生于常年生活的地方,这是物质上的;但在每个人的心里与脑海中,故乡更是一种精神意义或象征。然而,每次真正回到物质上的家乡,总有一种最为亲切血浓于水的感觉。
其实,很多时候,精神也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当然毕竟是不同的两个事物,就像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灵魂是建立在肉体之上的,但灵魂又不同于肉体一样。这就像朱永新教授讲过的那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是阅读铸就了精神,但是不是简单的无数次的阅读的简单累加或综合,而是若干的阅读在与自我的个性与环境等因素的结合内化发生化学反应后的结果。所以,每个人的精神意义上的故乡也正是在自己物质上的家乡化学反应而产生的。
这次暑假,也像每年一次回到家乡一样,但又不完全一样,这也本来如此,正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但是每天你所见之太阳也是不一样的。一样的事家乡的衰败与落寞,年轻人的向外走,几乎在整个村见不到他们,也许正像那句话“好男儿志在四方”。然而,果真如此吗?如今的乡下,基本只剩落寞的老人,还有不少的留守儿童,少了儿时的那种热闹,还有乡间民风乡情,感觉童年宛在昨日,但又如此遥远。家乡尽在眼前,却有远在异乡。曾经的叔叔婶婶或是伯伯爷爷们,在岁月中不仅仅消逝的是年岁,还有随着快速发展下的人情世故,虽然也有唠嗑问候,但是老感觉到没有了儿时的那般亲切有味。
还有,到村中去闲逛,发现儿时熟悉的故居,已经是断壁残垣,似乎还能看见在这些曾经留有美好童年的故事,还能听得见伙伴们爽朗的笑声,以及大人们晚饭后拿着蒲葵扇带着木凳子和帆布凳在巷子三五成群的唠嗑与下棋的身影。如今,他们其中的一些身影已经随风而去,一些却步履蹒跚老态龙钟也事故日深。看着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旧屋,如今已是墙壁剥落,长满野草,其中倒塌的木材和土砖,没有了人烟气,也埋葬了我们曾经美好的逝去的童年光景,真真切切是“人去楼空”“人走茶凉”。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曾经的“乡下人”的美好人性,如今到哪里还能找到呢?或许只能到沈从文的小说和散文中去阅读了。听母亲说起了很多人与不少事,都是关于乡下的人情冷漠、物质、势利、寡情。
听着母亲的叙说,我却不禁回到了上个世纪少年时的那个时代的乡下,算是对青少年时期的故乡的人和事的悼念吧。我知道,历史已经快速进入了21世纪的20年代了,科技与经济发展速度或程度已经是空前了,但是人的精神,尤其是乡下人的那些美好的人性,却被这些快速变更或发展的东西掏得所剩无几了。想到现实的社会,如今的村里的人和事,还有那些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裹挟中呈现的现状,感觉自己生活在别样的时空与星球,正如那句“电视机由黑白变成了彩色,人情却由彩色变成了黑白”一样,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中现实的人们所呈现的精神面貌。
家乡,如老去的岁月,屋旧了,人老了,情薄了,而我却更加念旧了,怀念曾经的故乡,那时的人和曾经的事,还有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故,那是我精神的起点,真正最美的故乡,如今,已经永久地留在了梦里,成为精神的发源地了。
唉,那老去的岁月,那美好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