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温度飙升,空气温暖干燥,昨夜一阵雨过,倒显得清新舒爽。入眠时段雨已经停了,然耳机里仍雨声滴答,仿佛进入一个连绵的雨季。
雨,阴凉、潮湿、沉绵,在灰蒙蒙的天色里似乎总是动人情思,引起人的闲情愁绪。
是贺铸在目送芳尘去后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是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是戴望舒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雨巷的一次次彷徨,是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但也正是因为雨,这些湿漉漉的迂回曲折,相比那些炽烈的明亮的事物,更具一种凄迷动人的美感吧。因此,我们一方面憎恶雨天带来的抑郁低沉,另一方面在热烈干燥的时段又偶尔会期待雨天的温柔清凉。
孙燕姿在天黑黑里唱到:
天黑的时候 我又想起那首歌
突然期待 下起安静的雨
《万叶集》中的雷神短歌大概由于《言叶之庭》而被很多人熟知:
(里面的歌曲“rain"蛮好听)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即使天无雨 我亦留此地
雨打芭蕉,雨落梧桐,淅淅沥沥,滴滴答答,雨和不同质感的物体撞击便产生不同的听觉美感。大概是高一吧,学习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某些片段至今还是喜爱。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诗人的雨季,大概总比常人来得漫长一些,从古屋敲打到现代公寓的屋檐,从年少听到中年的客舟,连绵不同的时空。
不过随着科技发展,现代人总容易将自己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场景,视觉上的3D技术,嗅觉上香水的贮存,而听觉上也有丰富的音频效果,之前手机上下过“Rain Sounds”收录了各个地方下雨时真实的声音,但是使用过程中有各种bug,今天安利一款更为丰富的收录了各种声音的一款APP“小睡眠”,安卓和iOS两个版本都有,界面非常小清新,除了各种雨声,还有“夜虫唧唧”“红泥小炉”等等超多声音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搭配。
这个世界总是有点聒噪,我们偶尔会焦虑,会烦闷,会失眠,会突然期待,下起安静的雨。
潮拍海岸,风铃翩跹,风吹麦浪,雨落屋檐
愿你的世界在温柔的包裹中安静下来
愿你的“小睡眠”一夜好梦,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