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大侠灵前致敬
在老爷子驾鹤西去的这些日子里,很多朋友发出惋惜,朋友们都开始回顾老爷子一生的成就,对老爷子的文学史开始评论。
有朋友传来这样一段话:
“金庸的小说,和真正的大师,如博尔赫斯,布尔加科夫,马尔克斯相比,只能说是二三流水准。他迎合了一群草根的英雄情结,缓解了他们强烈的个人欲望与当下的无力之感之间的剧烈冲突,在一次次有强烈代入感的头部按摩之后,让破裂的人生找到一颗颗可以缝合的补丁或者几瓶可以粘合的胶水,或者片刻虚妄的充实。在他们梦醒时分,外面的世界依旧喧嚣躁动不安,他们依旧在痛苦地挣扎中不断叹气或哀鸣,虚幻的小说情节和无情现实世界之间的鸿沟继续疯狂扩展,心里的落差在文字的短暂抚慰后如同做了把爱的快感也瞬间消失,只有无尽的疲倦如同挥之不去的苍蝇一样继续袭来。不过,感谢金庸给我们在无限饥饿提供粮食——感谢他如此有毅力,如此有耐心,一气呵成地蒸出的十五屉馒头。谢谢大侠,一路走好。”
金庸写的武侠小说,究竟有啥价值,有多大价值?
放在历史长河里到底是什么水平?
他有没有触摸到文学最高殿堂的光辉穹顶?
这是金庸老先生生前最关心的话题。也是众多武侠粉丝很关注的话题。我觉得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
以“邪派武功”而想正大道,金庸注定很难。
如果文学有鄙视链,那么武侠小说在鄙视链的低端,大概就比言情好一点。
好出来的这“一点”,那也是占了题材的便宜—武侠小说里毕竟有山水地理,有点古文化的味道,掺杂了历史文化,所以感官上比言情高级一些。
所以,当1955年金庸开始写第一部武侠《书剑恩仇录》的时候。就已经入了“邪派”。根据他小说里的设定,邪派武功上手快,容易出头,却后劲不足,难以正大道。练武功最好要进名门正派,搞严肃文学,虽然出成果慢一些,但最终才能得窥大道,进军至境。
直到今天,很多喜欢金庸的人仍然觉得心虚,很多力挺金庸的人都要借《水浒》,大仲马之类的给自己壮胆。也是因为这一条鄙视链,连搞痞子文学的都可以看不起搞武侠小说的。
因此,想要在这种“俗套”中造就经典。铸成丰碑,极其不易。打个比方,就好像武侠小说作者都是开发廊的,区别只是装潢有的雅致一点,有的露骨一点,虽然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可是想开发廊开得拿设计建筑大奖,想开出丰功伟业、不朽声名,这有多难?
我想,金庸在动笔之前必然是知道这些的,那么,他当初为什么还要选择走武侠小说这条道路呢?难道是他不知道武侠小说这条路走下去是难成正果的吗?
我想,也许这就是金庸的情怀吧,他那种侠义情怀,他那种为国为民的情怀,他那种爱情至上的情怀吧。在世俗的价值观和自己的情怀之间,他选择了做自己。我想在老爷子在离开的时候,是无悔的,因为他这一生活得潇洒,活得浪漫,活得热血,活出了金大侠的风采。
我们也许可以从金大侠这里学到一些东西。现代社会里,我们这代人,生下来就为着这个时代,为了高考努力学习,十年苦读,终于来到了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四年后,我们会前往合适的城市,读研,五年后,我们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再过几年,结婚,买房,生子,而后,我们的人生轨迹就会定型,这样的一生,我们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呢?这样的一生,我们过得无悔吗?是真的为自己的心而活了吗?太多时候,我们也许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跟着社会所规定的价值观去活着,去做着一些所谓的“正统文学”,去迎合着所谓的“人间正道”,却压抑自己真正的情怀。
一生只有一次,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世界而活,有人到了老的时候却后悔一生,后悔一生里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时,有的朋友会问到,现在已经晚了。不要灰心,我的朋友,重要的是你有这份做自己的心,这份情怀。
有的人25岁毕业,却在三十多岁才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有的人一毕业就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有的人16岁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在26岁有改变了想法,有的选择间隔年去寻找自我。虽然有些朋友也许落后于你,但凡事都有他自己的节奏。他们有他们的节奏,你有你自己的,耐心一点。再被拒12次后,罗琳到32岁才出版了哈利波特,39岁才创办了ZARA,马爸爸35岁才建立了阿里巴巴,摩根弗里曼52岁才迎来他演艺事业的大爆发,30岁结婚也没什么大不了,35岁后成家也完全可以,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不要让任何人打扰你的时间表,不要让任何事情阻止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爱因斯坦曾说过:并不是每一件算的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没一件有意义的事,能被算出来。做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我希望你们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充满意义的人生,学会用这些去影响点亮他人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这样的一生,无悔。
金大侠一生活给自己,活得精彩,活得潇洒,无论后世如何评论他,我相信他也不后、悔自己一生的侠义之旅。所以,金庸是真正的成功者。我们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