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太阳终于回学校了
下午下班从办公大楼走出来,看到好些学生一边拿手机对着面部,一边在跑步,像是在自拍,又不像。
有人跑步倒不稀奇,只是一伙又一伙的人,在同一时间,用这么奇怪的姿势,让我不禁好奇了起来。
一问身边的学生,原来学校从3月份到6月份开始实行跑步打卡制度。
具体大概是这3个月的时间,要在一个手机APP的平台上完成40次的打卡记录。男生每次3000米,女生每次2000米,平台会自动记录路程、速度和时间。平均下来两天要跑一次。
关键为了防止有人作弊,平台还对跑步速度进行了限制,不能超过人正常跑步的极限速度;在校园内设置了几个打卡点,跑到规定的地点进行面部打卡。
想骑自行车,找人代跑,基本不可能实现了。
为了让学生们锻炼身体,学校煞费苦心。
不过,从学生的口中得知,还是有作弊的,有人会用滑板车来替代跑步。不过,基数小,大部分人还是老老实实跑了。
晚上去夜跑,路上时不时碰见三三两两的同学。有“独行侠”,也有“跑步帮”,能听见吭哧吭哧地喘气声,也能听见在打卡点打卡不成功的哀嚎。与去年下半年跑步时没几个人影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抱怨,大部分学生还是老老实实跑了
春天来了,运动起来
好的身体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一直特别敬佩能坚持运动的人,不仅身材好,线条美,性格也一般比较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与这样的人相处,自然而然就被感染了。
8090后一代,在小城市长大的人,体育课是残缺的,“体”很少,“育”根本不存在。
小学,连个正儿八经的体育老师都没有,体育课基本是自由活动,无外乎跳皮筋、丢沙包、单杠、双杠之类的,学校唯一的兵乓球台基本要排队,孩子们拿着光板在手上挥来挥去。没有老师指导,大家瞎琢磨。
记得那时候高年级来了个学体育的转校生,时不时在校园里表演后空翻,把同学们看得一愣一愣的。
中学有了体育老师了,体育课也基本形同虚设。好的呢,一上课就绕着跑道跑两圈,然后就自由活动了。学习紧张的时候,基本被班主任的课给占用了。学生们叫苦不迭,倒不是有多喜欢体育课,主要是不想上文化课,因为文化课太多了,大家都想体育课休息休息。至少,那时候的我是这样想的。
大学里,体育课算是比较正式的了。老师会要求大家穿运动装,教一些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篮球、足球、兵乓球、网球、舞蹈、太极、女子防身术……上课的内容也丰富多次了起来。然后,大学体育课还是比较水的课,不是通过比赛来测试体育水平,也没有严格的考核,老师教授“技巧”已经算非常不错,“育人”基本兼顾不到了。
还记得我在大学里选修篮球的时候,一个学期学下来就只有“三步上篮”,因为考试就考这个,什么半场、全场、跑动距离,对抗力,控球能力这些词汇还是后来自己看比赛知道的。
学了一个学期对篮球也并没有什么印象。倒是当时,班级组织了一场男女篮球比赛,作为女子队成员,此时,才真切感受到男性和女性在体力上的天然差距,以及班上男生确实很绅士,说是比赛,其实只要女生拿到球,男生就不会抢球,等着女生投篮之后再抢。
这场比赛,让我第一次真切的,深刻的,直观地感受到,在某些方面,女性确实存在着天然的弱势。而这种弱势与人格无关。这场比赛中,男生让着女生了,那是因为我们是一个班级的,有着共同的集体归属感。走上社会呢,面临男性和女性在体力上的天然悬殊,有一些人恰恰是利用了自身这种天然优势的,比如强奸、家暴的行为。
从小,家长、老师都很注重文化课的学习,体育课,至少在普通的家庭、学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所谓“听了很多道理,但是仍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那些道理都只是听一听而已,并没有深刻的领会和理解,更不存在做出改变
可是,一节真正的体育课,一场真正的体育比赛,却能让你立即认识到人总有成功总有失败,成功会有掌声,失败会有沮丧,集体的配合大于个体力量之和,坚持有时候真的能胜利,知道很多技巧是一回事,能用又是一回事……
以前听到的那些感觉是正确的废话,感受起来,好像真的不一样,感觉是对的又不是对的,对是因为那些话确实能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对是因为那些话并不能应用于每一种场合。
此时的你,有了分辨力,思考力。
这,才是体育课中“体”和“育”的精髓所在吧。
梅花开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