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惊喜中收到了《教育家》杂志社寄过来的文创礼品和增刊。看见笔记本上六个字“因思考,而不同”倍感亲切,是的一个教育人,只有不断思考,总结,才会在自己从教路上避免一些善意的伤害,更能少一份无意犯错后的愧疚。也许这个五月的更因读这篇文章而触动。
细读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陈静静老师的文章,她从五个方面:好学生的心态;竞争与内卷;“好学生”自我信念的紊乱与迷失;“好学生”是否实现了社会的期待;独特的、闪亮的人生之路;谈了大部分“好学生”的现状和今后面对的一系列挑战和竞争,在“胜者优秀,败者平庸”的评价体制中,一部分曾经的“好学生”会以自己的的结果,来评价自己的努力过程“值不值”,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中,因一时的失利而产生长久的挫败感,无力感,迷茫感。
我曾经也是老师们眼里的“好学生”,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学习优异。这种优越感,足足伴随了我整个小学阶段。那时候数学满分,语文不下九十五,几乎成了“好学生“的代名词,直到进入初中的有一天,期中考试,我数学考了全校倒数第一,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好学生。那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娃成绩并不好的时候,失望和无助,悲伤笼罩了自己的整个世界。自我否定,自我边缘常常伴随着我的学习和生活。不时的刺痛我,我庆幸我走出来了。但我能否保证自己身边和曾经教过的好学生也能走出好学生的光环。每一个人都能走出那种被挫败感,无力感笼罩的世界?能否坦然面对自己的平凡?
进入小学起,整整六年,因为成绩好我被赋予“好学生”的光环,凡是教过我的老师都。。讲一句话:那娃学习的料,灵光着哩。在这种无尽的夸赞中,我渐渐的心生优越感,就如陈老师文中所讲的一样。为了在老师面前装出一个不厌其烦、乐于助人的好学生的样子,我会假装给他们讲题,其实,一分钟前,我已经有了不耐烦的样子。自认为接受知识快。我的这个想法与日俱增,如前文所讲,直到某一天,自己由于学习成绩低下,被其他同学讥笑,老师当成“拖油瓶”时的羞耻感。每天老师上课时,无意有意的话,都像是针对自己。不敢直视老师的目光,不敢和原先的同学玩,怕他们笑话自己。敏感而多疑!后来每天四五点起床,十一二点睡觉,经过努力终于成绩上去了,自信回来了,不再那么敏感。不再那么怀疑一切。
后来我上了师范,那种优越感消失殆尽,优秀的好学生太多了,自己太普通了。再后来当了老师。但是如果现在再让我去选择:我一定不当那个第一名的好学生,那么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说着脏话,到河里摸鱼,到树上掏鸟,约架骂仗(打嘴仗)……现在工作了,不再是第一名的我,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平凡,平凡但不平庸。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当初的自己,两个字——负累、虚伪、装。自己不甘心,不愿意,不敢承认。现如今,生活中强中自有强中手,我真心希望:但愿曾经的”好学生”能战胜人生枷锁,活出开心快乐的自己。如陈静静老师文中所讲:人与人原本就是命运共同体,血脉相连,荣辱与共,走出小我的荣耀与困境,融入大我的探索发现。
我也真心希望所有的人在平静的生活中尽显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些好学生们都能少些抑郁和挫败,活出平凡人的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