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义: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狭义: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
定义:教育方针: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联系: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一是教育方针包含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教育目的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除包括这些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二是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更突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
即: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二者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是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要求,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角度表达教育的思想。
(1957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教育方针。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为谁培养,怎样培养,培养怎样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VS培养目标:1定义2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极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3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前者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后者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VS教学目标:1定义: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2后者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3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标能测量,目的不能测量。前者可理解为教育意志,它们落实在一系列实现教学目标的行动上。教学目标有次序地渐进是为了接受和实现前者。
4、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者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教育目的四大理论:
1)社会本位论: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代表人物:(口诀:恐吓涂图)孔德、涂尔干、柏拉图等。观点有三: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或效果以其社会功能的发挥程度来衡量的;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个人本位论: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与个性。代表人物:(口诀:啰嗦人福禄齐)罗杰斯、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观点有三:教育目的是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3)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教育应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科学知识,为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
4)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教育即生活、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5)教育无目的说: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已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7、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性质、各类人才、全面、创新、个性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5)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8、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
9、如何理解全面发展教育观?
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一是由我国教育目的决定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历史经验证明;三是现代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发展,人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个体,各方面相互联系和制约。
2)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一是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而是和谐发展。二是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而是要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辩证统一起来。三是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不可唯分数论,不可使人的发展单向化或产生人格分裂。
3)五育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前者指其各自有其内涵、意义和任务。后者指各育间连接紧密,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或智力基础,体育是各育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美育是可协调各育发展,也是各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劳动技术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4)德育的内涵、意义和任务: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要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五爱:热爱党、人民、祖国、劳动、科学;建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5)美育的内涵、意义和任务: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意义: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促进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的提倡和普及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可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要求: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习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