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杀入内容付费战场的豆瓣,还能拥有你我的“时间”么?

变着花样,「豆瓣时间」的广告页已经在豆瓣App上轮播了一周。豆瓣er们被雨果、普希金、菏尔德林等大师邀请了那么多天,终于在今天见到这档付费音频节目的真面目。

今天是2017年3月7日,距分答上线近一年,距喜马拉雅FM“123知识狂欢节”过去3个月。如今,罗胖正在炮制概念的路上狂奔,知乎已然形成付费矩阵,科技媒体Pro版遍地开花。

以文艺青年为主要用户群的豆瓣,却还是秉持“慢工出细活”的态度,除了原创+打赏的标配功能,去年最大的动作就是阿北宣布要进军影业。虽然每个行为都指向内容,但都没真正涉及支付。这次试水音频付费,算是豆瓣第一次面向用户收费。

动静的确是大了些,但豆瓣依然不敢把步子迈太大。「豆瓣时间」不是一个单独的App,甚至不是一个内嵌功能,而仅仅是首页诸多内容中的一个。比起其它内容平台为付费栏目单独开Tab的做法,豆瓣有点过于谨慎和小心。

「豆瓣时间」是一款好的内容付费产品吗?我们得先明确一下“内容付费”的概念。它不同于“知识付费”,否则此刻坐在办公室的我,不可能拿到工资。当人们谈论“内容付费”时,谈的其实是:内容本身有价值。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三个关键词来看。

知识中介:表达的价值

第一个关键词:内容。

准确地说,“内容”由“知识”转化而来。这波内容价值的回归,其实是表达价值的回归。“知识”是抽象的,大多数人把“知识”变成“技能”来谋生。你学习了文学理论,把它转化成写作技能,给杂志社供稿;你拿到一本食谱,把它转化成烹饪技巧,到餐厅当厨师;你学习了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安抚人情绪,去给人做心理咨询。

还有一部分人,把“知识”变成“技能”后,还有余力把它具化成“内容”,压缩成“干货”。再贩卖给他人。所以这波尝鲜内容付费的人,多半以前就从事表达和沟通相关工作。比如传统媒体人、教师和提供咨询的人,相对应的形式是订阅专栏、网络课程和问答平台。

矛盾之处在于,大多数技术性、专业性强的工种,对表达的要求都不高。比如工程师,一般都给人一种不善言辞的印象。互联网技术领域,又有几个冯大辉和曹政呢?所以文科生更容易在内容付费热潮中大展拳脚,文科领域是内容价值回归的主要阵地。

另一个问题在于,不是所有人都乐于表达。找一个善于分享和表达的人,比找一个有专业技能的人可能更难。所以新兴的独立平台做内容付费不容易,因为它没积累达人资源,站内也没形成分享的氛围。豆瓣、知乎、喜马拉雅FM这类存活多年的内容平台,本身就聚拢了一批有充分表达欲求的用户。这些用户价值,就是商业变现的基础。


「豆瓣时间」首期节目《醒来》,

「豆瓣时间」首期节目《醒来》,邀请北岛和他的诗人朋友们,为用户讲解五十首中外经典现代诗。豆瓣官方表示,之后还会邀请白先勇讲《红楼梦》,杨照讲《史记》。这基本符合内容付费的逻辑。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主讲人也大多曾在高校任职。

问题是,「豆瓣时间」目前还是从站外邀请名人来做节目,并没有挖掘用户价值。这可能是因为,目前的内容付费,本质上还是流量生意。

这可能就要谈到第二个关键词:本身。

内容付费≠流量生意

我们期待的内容价值回归,指的是抛开一切语境,优质内容本身存在价值。借用文学上的术语,就是“作者已死”,我们应该分析“文本”而非“文学”。

“本身”的核心是:作者的价值应该被正确评估。但我们目前所处的内容付费热潮,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产生大量内容垃圾。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许多工具产品强行做内容,哄广告爸爸开心,此时内容被视作新的流量入口,作者价值被严重低估。第二个阶段,产生大量一次性内容。最典型的是时下兴起的各种内容付费专栏,邀请各类知识网红传授干货,此时用户购买的不是内容而是品牌,作者价值被严重高估。

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作者的价值。理想状态下,衡量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应该抹去作者和时代背景,单独分析“文本”。同样地,多数时候我们也不希望无形的内容和有形的商品一样,有品牌溢价。内容付费时代,“作者已死”的意思应该是:每一位肚里有货、擅长并乐于表达的人,生产的内容都应该被尊重。

目前,「豆瓣时间」首期节目的宣传是借着北岛的名气,但内容并没有陷入流量陷阱。因为诗人学者都是坐冷板凳,人们熟悉的诗人恐怕一巴掌都数得过来。而《醒来》的主讲人有十七位,总共102期,更新近半年才会完结。用户一旦付费,就意味着他认同后续所有内容,无法退款。这么做利弊都很明显:好处是给用户提供新鲜感,内容本身的价值得以彰显;坏处是违反主流的粉丝经济,变相提高用户的付费门槛。

为《醒来》付费的用户可能没那么多,但一定都是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可即便只有一千人,只要能讨好用户,就有价值。否则那些做生活电商和奢侈品的平台早就饿死了。更何况,文艺青年在国内已经不是小众群体,豆瓣不应该被这个设定框死。

不过3月5日豆瓣上《对话戏剧大师列夫·朵金》的直播,观看人数仅万人——相较于1.5亿注册用户量,这个数据可没那么漂亮。除去学术内容本身不讨喜这个因素,直播这个形式也不太合适:学术研讨会没有视觉效果冲击,现场翻译也比较浪费时间。如果不是非常狂热的列夫·朵金粉,线下查文献对其的帮助可能更大。

这就牵扯到最后一个关键词:价值。“文艺”究竟应该以何种形式展现,才能获得最大的价值?相对小众的领域,如何做内容付费?

内容之外的价值溢出

坦白说,中文系出身的我对《醒来》的内容也不是太感兴趣。对于「豆瓣时间」的未来,我的第一反应也比较悲观。毕竟独立电影想卖出商业电影的票房,太难了。可说起文艺领域的付费音频,我想起一个特例:田艺苗在喜马拉雅FM上的节目《古典音乐很难吗?》。


《田艺苗:古典音乐很难吗?》


古典音乐是比诗歌更小众的领域,可它却意外冲进付费节目前十的榜单,为什么?一个关键点可能在于:有没有特定的消费场景。

发明了“国民总时间”概念的罗辑思维团队,现在张口闭口都是“省时间”和“杀时间”。可文艺类的付费音频究竟属于哪种,你很难界定。首先它不是干货,不会教你速成法。其次它不是游戏之类的快消品,谈不上浪费时间。它讲究的其实是“合理利用时间”。

音频内容最主要的消费场景是上下班路上和睡觉前后。我不喜欢在这个时间段听“干货”,因为空闲时间听这些,本就是一种变相加班。然而我又嫌流行音乐太吵并且浪费时间。所以这个时间最好用来培养我的业余爱好,比如听古典音乐。

对多数人来说,这个爱好可以指向文学、影视和音乐。因为它们都有“低门槛,高逼格”的特点。这意味着,人们无需为此付出太多精力,却可能收获意外之喜。举个例子,我今天听西川讲了鲍勃·迪伦的《在风中飘》,只是图个轻松。某一天我却可能因为这首诗结交了一位朋友,当时的轻松变成现在的谈资。

所以如果「豆瓣时间」成功了,也许并非因为它“填充了文化领域付费内容的空白”。因为“文化”是个大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不要说得到App、喜马拉雅FM上此类内容有多少,樊登读书会、十点读书这样专注于读书的平台也不少。只能说豆瓣的文艺调性刚好切中一部分人的心理,适应了某个特定的消费场景。

当然,我更看重的是第二个关键点:平台是否形成“内容生产者-平台-消费者”的稳固关系。

当下所有尝试内容付费的平台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它所拉拢的名人,要么被微信截胡,要么出走。解决方法是分两步走:一是让名人意识到微信无法带来精准粉丝,出走没有强大流量支撑;二是不再依赖名人,而是发展站内达人。

一句话,平台必须形成独特的氛围。这个氛围不能简单的用“文艺”、“互联网”、“二次元”这些词来描述。它还得有这些特点: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重合度很高,平台对内容利用率很高,达到自运营的效果。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乎这种大众问答平台,天然具有这种优势。很多人既是自己擅长领域的答主,又是其它领域的提问者。而在一些垂直内容平台,分享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差别很大,每个人只使用符合自身定位的一部分功能。很显然,前者更容易形成社群,后者只是单纯的连接工具。

当然前提是平台已有足够的内容沉淀。举办知乎Live的人,多半本身就是知乎重度用户。人们知道,留在知乎还能看到他下一个回答。北岛虽然注册了豆瓣ID,也发了广播,但人们不指望他以后还留在平台。因此“邀请制”对这些老平台而言,只是短期吸引流量的手段。挖掘用户价值,才是最终目的。


北岛的豆瓣被近万人关注


豆瓣也在逐渐发掘用户价值。从早期靠广告和导购赚钱,到上线「影视改编」和「译者项目」激励用户生产优质内容,再到推出「豆瓣时间」与站内评论人、音乐人、摄影师等内容生产者合作,都能看出豆瓣的野心。

不过这条路可能会走的比较艰辛。主要原因我在《是时候聊一块钱的豆瓣了》中提过,评论性的长尾内容,商业价值尚未被发掘;还有个原因是,豆瓣从未主动推荐用户。你可以轻易在知乎找到各领域大V,却很难在豆瓣的茫茫用户中发现达人。豆瓣一直追寻一种小国寡民,人人平等的状态,拒绝给用户分级。这就导致1.5亿用户中存在大量达人无法被发掘。

如果说豆瓣之前的内容尝试,如众包出版、影视改编和短片计划是小火慢炖,这次的「豆瓣时间」就是中高火,希望快速抢占文艺类付费内容的地盘,刺激站内达人生产付费内容。只是,豆瓣的生态可能并不适合广场式的Live。

文艺青年有很多奇怪的爱好,比如有人喜欢收集某一天过期的秋刀鱼罐头,有人喜欢换宿和Gap Year。当然更普遍的是一些细分爱好,比如都喜欢戏剧大师列夫·朵金。小范围的兴趣交流会,能否变现,如何变现,这对豆瓣运营团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最后用鲍勃·迪伦的诗来终结:豆瓣要推多少产品,才能取悦文青?文青要读多少诗,才能用诗歌赚钱?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答案在风中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62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3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24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6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80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9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4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7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6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5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271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03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