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最近才突然思考起,我为什么要在简书发文章的。是为了关注量吗?坦白说是的。但那又为什么非得是简书?因为它干净。
不可否认,它确实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也有很多人有很多怨言,但客观的说,这是在我待过的几个平台里面,最为公平又最干净的那一个了。
而提起写作,我的启蒙似乎是《读友》这本儿童读物。我小学的时候,家里好像非常的穷,起码比现在还要更差,反正当时我是一本课外书都没有。
但是我敢说,我当时的阅读量,比很多的中小学生都要多。童话、杂志、儿童读物,甚至是厚厚的大词典,只要是有文字的,我都能看起来。
学校里面有借书处,是的,它小到连一个馆都称不起,并且几乎是不开放的。
我们的语文老师许诺我们,只要我们考到90分,她就带我们一起去借书。
这是那个年纪,最美好的期望。
当然,并不经常开放的图书角,根本不足以满足我对阅读的渴望,几乎全班的人都被我借过书,哪怕是四大名著,或者是字典我都能够抱着看上很久很久。
现在想来,都是美好。
那是一个孩子,对于文字,最最天然的崇敬,以及渴望。我时常惊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文字应用的美好。
有人说,法文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可我在心里却默默的坚信,中华文字的美丽。
是真的美啊,所有读过诗的人都知道,所有看过那些流传千年的书藉的人都知道。
一字称妙啊。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之中的绿,不就是这样子的吗?
可能说,我这么讲会有一点装,但是我对于文字的喜爱,曾经到了,经常拿着新华字典看的地步,那时候只觉得它,方方正正,正气浩然又美好,如今稍稍长大,才更加明了它的博大与渊源。
它的美,不在于字与词,而在于同样的句子里,不同的人,却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不一样的人,可以在同一篇文章里,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哪怕所有的字都是相同的。
而写作是对于文字的拼凑和重新构造。
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人手里,各自开成一朵花。成为流传下去的经典。
虽然钱钟书先生在别人问起他,写完围城之后还想不想再写小说时回答
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为了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后悔是你所学的西班牙里所谓‘面对真理的时刻’,使不得一点儿自我哄骗、开脱和宽容的,味道不好受。我宁恨毋悔。
但还是想要坚持着,记录一些东西。绝非那一种欺骗字数的记录,是针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值得深究的东西。哪怕没有阅读量,没有喜欢,都无所谓。因为那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哪怕没有结果,都无所谓。
想起很久以前有一个人问自己一个问题,你那么努力学历史,可是成绩又不是特别好,有意义吗?当然有啊,就算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知道了一些我们应该记得的事情,但是我喜欢啊,喜欢,所以甘愿啊。
而对于我来说,不单单是历史,文字也是如此。哪怕我可能写了很久很久,仍然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透明,仍然没有办法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仍然比不上那一些可以称之为天赋型选手的人,但是那一切都是没有关系的,我不否认自己想要得到更多的关注,想要得到更多的喜欢,可这一些,并不是我坚持,或者放弃的理由。
就像很多人说过的一样,你能找到1000万个放弃的理由,可是你也能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我是一个极其没有耐心的人,可我想要尝试着坚持一下看看。不止因为向往,也是一个挑战。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没有尝试过,怎能就这么轻易的说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