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文人—王阳明
王阳明又称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生平简介
一、出生即不凡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虽然,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曾经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二、守仁格竹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书塾。十三岁,他的母亲便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三、坎坷仕途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四、因病去世
平定宁王之乱之后,王守仁向朝廷告病还乡。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作品简介
王阳明精通许多领域,在书法、文学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我认为王阳明先生在这两方面的代表作就有被认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大学问》以及《何陋轩记》。
《大学问》
[endif]《大学问》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主要著作之一,由门人钱德洪辑录。《大学问》是王守仁嘉靖三年(1524)在浙江稽山书院讲学时所写,书中对《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等基本伦理学范畴,给予了自己的解释。他提出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至于至善。”(《年谱》)他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大学问》)方法是将良知推及天下万物。
《大学问》是用问答体写的,学生问,王守仁回答。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大学》开篇的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什么大人的学问就是干这个?明子王守仁回答道:所谓大人,就是能将天地万物都视为一体,所以在他看来,我们全世界的人其实都是一家人。如果你做不到,硬是要分彼此,那你就还不是个大人。大人能把天下视为一家,不是他更聪明,想出什么你想不出的道理来,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仁心本来就是这样。其实小人物也一样有这颗仁人之心,只是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好,自己把它弱化了。
《何陋轩记》
[endif]王阳明的《何陋轩记》为草书手卷,整卷书法行文跌宕,错落有序,笔力劲健,自然连贯,挥洒自如,气势豪雅。这幅王阳明书法作品的字体有黄庭坚之风、文徵明之韵,气势蓬勃,充满霸气,笔锋自然,毫无滞拙之态。这篇文章思想卓越,排除了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具有时代前瞻性,是一篇很出色的记文,很有借鉴意义。
浙江文化精神
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浙江精神是浙江发展的动力,也是浙江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表达。浙江精神是浙江的“根”和“魂”,是推动浙江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蕴含着浙江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初心愿望。
那什么是浙江精神呢?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发表《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署名文章,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概括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12个字。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结束之际,对浙江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的新要求:“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在我看来,这与王守仁先生所提出的“格物致知”,它的意思就是意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而在《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这简直就是对于浙江精神的完美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而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要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探求如何做好这件事,以及做这件事情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在思考完成之后,才可以做到走在前列、永立潮头。
参考文献:
[1]郭美星.从“格物致知”到“心外无物”[J].宁波通讯,2020(09):76.
[2]杨颖萱.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4(32):138-139.
[3]吴光.王阳明的生平及其思想主旨[J].人文天下,2017(13):13-19.
[4]秦家懿.《王阳明》[J].读书,2012(01):89.
[5]梁琳. 王守仁诗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