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开学第四个星期,我站在空旷的教学楼走廊里,垫脚看公示栏里粘贴的成绩单。一张张打印着数字的白纸整整齐齐的排下来,从信心满满地在第一张成绩单里找自己的名字,到最终找到那个藏在数字堆里属于自己的号码,心里一瞬间并不感到失望,而是安静。抬眼去看从窗户里投进来的下午的阳光,我想起来这会儿楼下的院子里,一株白玉兰正在静静开花。
其实是有一点点奢望,我以为经历了高考的隐忍和沉默,我以为走出了那段被无尽的失败和压力包裹着的日子,我以为自己终于能够安稳而努力地继续成长,不再辜负任何人,包括自己。
可是事实赤裸裸地告诉我,不是只要努力了就会有回报。不论是你自以为是的努力,还是可以感动所有人的那种,都不一定能走到它想去的地方。
然后开始变得佛系,变得乖巧而丧。我不停地告诉自己,想那么多干什么,按部就班地学习啊,你只是热爱,不要为了名次,为了好看的简历,为了能够让社会接受自己而惶惶不可终日。大不了就回家吧,如果没人要你了那就回家吧,开个小卖部种个一亩三分田生老病死。
可是心酸地感到不甘心,还有那么多关于钱的小心思想要实现。想带爸妈去有山有海有美景的地方看一看,去爬山去唱K去拍照留念。我怕他们老得走不动了,我还没能赚够可以养活我所有心思的钱。
亲情需要的陪伴,代价是昂贵的。
我像这个城市所有的小青年一样,为自己的宏图大志慌张而忙碌。一边怀疑着努力的价值,一边写着,听着,看着。喝了足够的鸡汤,看了足够的故事,听惯了风情山水,学会了幻想和流浪,却单单没有学会甘于平庸,因为这个词语让人泄气。
泄气到无助,无助到突然悲伤,就像在一群人热烈而欢畅的玩乐里格格不入,那样的怀疑自己的微薄的存在感。
我们总要学着平庸吗?鸡汤里“盲目的焦虑”似乎存在得有理有据,现实到无法反驳。
今天下午给一个远在重庆的女孩发信息,摁键盘敲下密密麻麻一大段字。因为对生活再一次的迷茫和恐慌,我破天荒想找个树洞分享情绪。虽然那些敏感的小心思抗拒着出现,奈何我已经怀着无法自我化解的悲壮。犹豫再三,还是按下发送键。
她是个很怪的人。微信头像顶着一顶大大绿帽子还告诉我说,连绿帽子都敢戴还有什么不敢做?我笑着回她:你这扭曲的价值观,乱发什么毒鸡汤。
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要担责任的人;她总是什么都要尝试,从晚会主持人到社区义工;她不幽默可是说话总是掏心掏肺,把整个心思毫无保留的告诉你;想要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下次再联络已经以成绩第一的身份坐在新的教室里。
在她的生活里,连呼吸一口空气似乎都是畅快的感觉。
你不一定是最优秀的那个,但你一定要是最努力的那个。
喜欢就去做,没有什么能阻止你热爱一样东西。
这些我看过无数遍的句子,似乎被她写进了现实的生活。
我想起我们的高三。
周日上午大家总是自觉加班。没有老师来上课,整个教室都只有翻阅试卷的声音。捱到中午放学铃声响起,合上厚厚的物理资料,往往觉得脑袋沉沉的,无念无想不喜不悲,只想回家吃饭。女孩当时总喜欢带一盒草莓,每次整理完书本必不可少要打牙祭。那些草莓,带着水珠灵动而鲜艳的红色,入口酸甜的味道,让浑身每个细胞都轻轻战栗,世界仿佛重新被刷上色彩。
或许,那一颗颗草莓,是一个个小小的跳动的信仰。真实的可以摸到,开心到可以张嘴大笑,它一路陪着你,你却以为它在很远的地方,把自己囚在绝望的牢里。
哪有什么平庸不平庸的道理,有意思不一定要有意义,这世上,只有热爱带来的色彩缤纷,没有金钱堆起来的成就或平庸。我们曾经为上大学咬牙切齿,执念带来了疲累,而信仰,应该是草莓味儿的。
关于那些想要努力的东西,它的终极意义,应该是毫不犹豫地开始。
这是她说给我听的。